李荣华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培养师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素养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真正承担起广大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知识培训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及学科整合能力。要让农村教师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动态性、丰富性、交互性及网络的强大优势,让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教师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素质即人在信息社会中,接受、存储、分析、使用和生产信息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基本信息素质,是一个教师平时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的要求;学科信息素质,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特殊信息素质,是计算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科研信息素质,是一个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基本信息素质是形成学科信息素质、特殊信息素质、科研信息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
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中,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运用全新观念、全新视野对待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1)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如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整合的构思和设计、学生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进一步促进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如自然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通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起到激发兴趣、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4)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活泼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泛在化和知识的体系化。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将“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5)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际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中,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反思
1)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造成了升学、就业、晋升中简单地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致使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打破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执行教育法规,贯彻教育方针,使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计算机辅助各学科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有效方式,在整合的环节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更需要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但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或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或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师生的信息素养是顺利完成这些教学活动的基础。
总之,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道路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教育技术装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