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与工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2009-07-15 06:03黄远固
当代党员 2009年7期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黄远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变性和复杂性,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也必须随之调整,单纯地依靠组织资源进行垂直命令式的管理,将党员管理仅仅局限于教育、监督、审查、鉴定和履行义务等,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要求。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刻变化提出来的,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必将带来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一理念要求新型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和向下服务的服务理念,形成“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党的工作为中心和大局服务”的大服务格局。具体地说,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在理念上实现三大转变——

■ 从强调服从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常常认为,“领导”、“执政”,就是简单地要求被领导者服从,党组织提出的要求,作出的部署,党员服从了,群众照办了,党的领导也就实现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多次讲“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曾经指出“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给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胡锦涛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新课题,提出要“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温这些经典论述,对我们加深对“领导”、“执政”内涵的理解,自觉把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定位到服务上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实际,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基层党组织动员组织群众的经济资源和有效手段逐渐减少甚至丧失,分户经营使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下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群众集体观念日趋淡薄,有些地方连“社员会”都开不起来。近年来,建制调整使乡村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在一些远离城镇的地方,基层党组织更是“鞭长莫及”。在城市,社会组织体系趋向松散,社区群众与基层党组织“若即若离”。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管理、监督党员的需要程度逐渐减弱,其功能作用已经发生变化。

在“要求服从”的效力减弱的情况下,要通过“主动服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必须从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从主观上意识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既是基层党组织当下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从服务上级到服务基层的转变

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特别要突出和体现基层这个特点。农村的村级党组织、城镇的社区党组织、不断发展中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基层组织。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上。

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核心要义就是“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党务工作重心要下沉。

要切实打破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习惯于依靠发布命令、召开会议、下发文件、下达指示等方式推动工作的思维定式;摒弃那些只愿对上负责、不愿对群众负责,服务上级和领导主动、服务基层和群众消极的错误做法;克服那些认为工作对象已经是市场经济主体,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基层自治就是基层群众自己的事情,因而消极对待、無所作为的错误倾向。

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主要是了解基层、体谅基层、帮助基层,积极探索建立为下级党组织“造血”和“供血”的机制、途径;为党员服务主要是关心党员的思想进步、成长成才和生活状况,为党员搭建参与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舞台,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使党组织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体现党的温暖的大家庭;为群众服务主要是在思想理论上答疑解惑、在生产生活上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要实现这三大服务,必须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容和领域,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形成长效机制,最终构建起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新形态。

■ 从单向突破到整体推进的转变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各个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发挥服务功能,开展各类以服务为核心的主题活动。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大胆探索,创建了不同形式的工作平台,如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党员承诺、党员中心户建设、党员责任区建设等,对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活动大多是单向的、局部的、临时性的,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但都面临覆盖面不大、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工作方式上应当注重从单向突破到整体推进的转变,全面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首先要有宏观部署。对于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明确要求。按照中央的要求,重庆市委创造性地开展了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等工作,在指导并推动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初又正式提出“全面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这些都为全面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按照这些要求,尽快制订规划,作出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好典型示范。近些年来,重庆不少基层党组织探索出了很多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好办法,如“八步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等。特别是去年以来,重庆在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中普遍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和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等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不少区县创新了一些联系群众的好方法。适时总结这些典型经验,按照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加以完善、推广,就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三要实现各类组织联动。一是党组织系统自身联动。通过对城市、农村、企业、机关等党组织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发挥组织优势,激发组织活力,多方面服务群众。二是与政府组织和群团力量联动。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统一在服务群众的共同目标之中。三是与各方社会力量联动。发挥各种新的社会和经济组织的作用,扩展服务群众的领域。?笊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