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约角度探讨企业诚信问题

2009-07-14 09:54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7期
关键词:会计诚信信誉契约

彭 荣 付 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粒子”,是最小的构成单位。粒子与粒子相互之间有作用力,即以契约相连;以契约相连的宏观世界就是市场。契约分类,所以市场也分类。打开企业这个“微观粒子”,内部的作用力也是契约,而这个“微观粒子”是各种作用力均衡作用的结果。在诸多的契约中,包括股权融资契约,企业对这个契约的违背就表现为会计诚信问题。所以,从逻辑上,对会计诚信公关形象的解决就应该是对契约进行完善,减少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关键词:企业 契约 信誉 会计诚信

市场、企业与契约

市场是平等主体之间进行物资资料交换的场所。这里的平等主体及市场参与人包括两个:企业(或企业法人)与自然人。企业同时具有生产属性和消费属性两种属性,消费的是生产资料;自然人则只有消费属性,是生活资料消费,即最终的消费。不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离不开市场和交换。而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也只能成为生产单位,还不能称之为企业。

企业是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自然,企业也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换句话说,交换、市场、企业同时产生,从第一次交换活动完成,原本的生产单位成了企业,交换的场所—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更是观念上的—成为了市场。交换是企业的一种也是唯一的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市场。交换的是各种资源,通过与外界的交换,企业得到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然后生产出产品,同样是交换,最后得到货币资本。

如图1所示,企业与外界进行资源的交换,实际上是签订各种各样的契约。在这里,“契约”是“交换”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交换的同时,契约就已经签订了。

可以说企业本身就是一组契约。契约的签订是产权安排的要求。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他要有盈利的内在冲动,要有最开始资本的投入,要有组织,有稳定的契约关系:谁拥有权力?谁分享剩余?从企业的发展来看,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最初分离,契约形式演化为:所有这因其投入金钱资本而享有声誉,经营者因其投入智力资本(管理才能)而享有激励(比如股票期权)。

这样的安排是经济的:所有者逐渐明白,由他自己来管理企业不如让一个更专业的经理人来管理。实际上这种结果的产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人们的趋理性会导致组织内部交易费用最小化和财富总和最大化。企业再往下发展终于演化成由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一组契约:所有者分享红利和剩余权益;经营者分享工资和激励;员工因投入人力资本而拿到工资;国家因投入环境资本(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收取税收;银行因借贷资本而享有利息。

在经济世界里,本文将企业看成一个“微观粒子”,是最小的构成单位。粒子与粒子相互之间有作用力,即以契约相连;以契约相连的宏观世界就是市场。契约分类,所以市场也分类。打开企业这个“微观粒子”,内部的作用力也是契约。可以说这个“微观粒子”是各种作用力均衡作用的结果。

契约与信誉

(一)信誉与交换行为

信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经济发展到有“市场”概念,有“产权”概念的时候,信誉就产生了。

市场中进行着大量的交换行为,人们有了选择:交不交换?以及和谁交换?这种选择功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竞争的关系。竞争关系构成了“激励约束”机制,从而社会经济出现了优胜劣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做出“讲信誉”和“不讲信誉”的选择;同时, 人们也因为自己讲不讲信誉而被别人做出“与之交易”和“不与之交易”的选择。因此,讲信誉对自己可能是最有利的,这个时候,由利己而做出的决策产生了利他的结果。

(二)从博弈的角度探讨企业对诚信的选择

在经济领域,诚信与契约不可分。诚信的本来含义就是诚实、守信。即信守已经达成的契约条款。诚信被认为是对契约条款的尊重,而不诚信则是对契约的违背,其结果是对契约对方的伤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趋利性有可能使契约的一方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为保证契约的稳定,道德和法律成为软的和硬的约束手段。 那么如何解释有些人讲诚信有些人不讲呢?

首先,有长远利益的人讲诚信,而只有短期利益的人不讲。

用博弈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是:只有短期利益的人之间的博弈是一次博弈;而有长远利益的人之间是多次博弈。比如有甲、乙两个交易者,他们都有诚信和不诚信两种选择。则甲和乙交易以后的收益用(x,y)表示,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构成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显然,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无论是甲还是乙,不诚信都是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如果是多次博弈,甲(或者乙)在选择的时候就会考虑:如果不诚信,那乙(或者甲)以后就不会参与交易了,想交易人就失去了以后多次获利的机会。当然,想交易人可以选择继续去欺骗丙和丁,但是,继续寻找交易对象需要交易费用。不仅如此,如果这个市场上的信息是透明的话,想交易人的不诚信行为将作为其诚信记录,妨碍寻找下一个交易对象。由此,在多次博弈下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那么,甲(或者乙)最好的选择是讲诚信。

其次,信息对称的交易讲诚信,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不讲诚信。例如:某人去菜市场买白菜,如果他对白菜的质量很了解,对其交易对象的购货渠道也很了解,即信息是对称的(这里的信息有些是显性的,比如白菜的外观是否新鲜,有些是隐性的,比如白菜有没有打过农药),这个时候交易对象很难去欺骗他;反之,如果他既不知道白菜有没有打药,又不知道秤有没有短斤少两,那他被骗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再次,有产权者有诚信,无产权者无信誉。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商场的商品值得信赖,而小商贩的商品往往以次充好。

不讲诚信的危害是很大的。直接的结果是市场参与者的逆向选择。在一个信息不透明的市场,大家都不讲诚信,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无法被区分,好产品无法被正确定价,结果是好产品的卖家被赶出了市场;买家只愿意支付相当于坏产品的价格,结果只能买到坏产品。那么可以做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比如,在菜市场里摆放一个复秤台;又如,由行业协会出具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很显然,这些都要增加交易费用。

讲诚信则能够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市场参与者的信誉能够避免相互之间的监督成本。比如在资本市场上,银行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研究贷款人的资信状况。

会计诚信公关形象

会计是为了解决会计信息供给者与会计信息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做出的一项制度安排。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供给者,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投资者要知道企业的经营者们是不是按照当初约定的那样有效率地经营和管理企业,以使得自己的投资保值增值。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还包括政府,因为政府要收税;也包括银行,因为银行要确保它们的贷款到期能够得到本金和利息;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他们要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投资者和经营者首先签订了一份合同,如招股说明书。投资者的义务是足额缴纳股款,权利是得到分红及权益资本扩大(当然,投资者并不放心经营者,所以他有权监督,有权知情);经营者的义务是按当时约定搞好企业,给投资者以合理回报,权利是经营权以及他应得的奖励(比如股票期权)。显然,投资者是信息的弱势一方,如果不对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实际的做法是由投资者审阅年度财务报告,并且这个报告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那么,投资者很容易被欺骗。比如,经营者买高档的汽车供自己使用;或者,与大股东合谋,改变招股说明书上的资金使用用途,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也就是说,会计诚信公关形象实际上就是企业诚信的一个方面。企业销售产品签订商品买卖合同,在商品市场上可能欺骗消费者,是企业诚信问题;企业纳税(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与国家签订了一个纳税合同,只不过这个合同是强制性的),也可能偷税欺骗国家,这是企业诚信问题;企业贷款,与银行签订借贷合同,改变贷款用途欺骗银行,也是企业诚信问题;企业克扣员工工资,非正常加班,还是企业诚信问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与投资者签订股权融资合同,改变资金用途等,并做假账来掩饰,同样是诚信问题。具体的说,是经营者对所有者的欺骗和侵害问题。 如何解释有些上市公司爆发了造假丑闻,而有些公司以其稳定的业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呢?取得上市和发行股票的资格对于一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实际上是和经营者合谋的大股东)而言,利益是巨大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博弈,造假和欺骗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会计是遏制不诚信现象的主要手段。因为会计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但是如果会计信息虚假,那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混淆视听。而至于审计,也不是遏制不诚信的“防火墙”。所以,一要让会计起作用,比如准则的修订,资本市场规则的修订(上市的门槛、新股发行的门槛的重新规定)让会计信息不那么容易被造假者利用;二要让审计起作用,比如对事务所的监督管理,对执业环境的改善等。

另外,面对欺骗,投资者(主要是中小投资者)最有动力站起来反对、或者监督。但事实情况是他们的力量很弱,那么对策就是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比如重大决策时,加大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如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

2.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彭荣,1975年9月生,工作单位为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与公共关系。

付强,1976年生,工作单位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会计诚信信誉契约
以质量求发展 以信誉赢市场
一纸契约保权益
信誉如“金”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会计诚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江苏德盛德旺食品:信誉为翅飞五洲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