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钻进坚强乐观这个壳

2009-07-14 09:54
环球慈善 2009年6期
关键词:母亲节外界灾区

杨 澜

“5·12”一周年的日子,让人伤感。逝去的生命,破碎的村镇,依然触目惊心。虽然生活还在继续,灾后重建如火如荼,但什么也代替不了那些已经失去的。

近期,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几乎都是乐观的话语,甚至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给我们“标准答案”。我采访了几位来自灾区、过去一年在北京就读的孩子,这方面感受颇深。

有一双笑眼的茜茜今年11岁,来自映秀。她的父亲在向外界送灾情报告时被泥石流击中遇难。刚来北京时,她常常趴在被窝里哭,学习上遇到困难了,考试成绩不好了,想妈妈了,她都会哭一场。她说爸爸的死值得,因为他是为别人死的。她最想念的是爸爸歌唱得那么好,好高的音都唱得上去,她喜欢唱歌就是跟爸爸学的。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开导下,她慢慢开朗起来,笑容更多了。当我问她这一年是失去的多还是得到的多时,她一开口就说得到的多。我又问她得到的能不能替代失去爸爸?她哭了,使劲地摇了摇头。

圆圆脸的丽萍已经上高三了。她幼年丧父,母亲在地震中死去。丽萍最内疚的是地震前两天是母亲节,自己却连一声“母亲节快乐”也没跟妈妈说。妈妈没接受过完整的教育,总嘱咐女儿别像她一样。为了孩子上学,她生前打好几份工。在北京,丽萍曾参观过一次清华大学。“好漂亮的大学啊,我想都不敢想到那里读书。”丽萍的愿望是考上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照顾好妹妹和同母异父的弟弟,俨然是小家长的样子,有主意。

但是,在心理专家给茜茜与丽萍做的沙盘测试中发现,她们俩画的房子都是背冲着自己的,暗示了她们其实不敢正视亲人去世的事实。专家告诉我,这些受到社会强烈关注的孩子会在感恩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迎合外界对他们的期待,比如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摆出乐观坚强、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样子。我们这些外人也真会认为我们的爱与帮助已经完成了使命,产生一种幻觉:“看,这些孩子没事了。”而实际上,大灾之后孩子们的心理会有各自不同、经历反复的过程。让他们更自然地表达各种情绪,不仅是真实的,更有助于长期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们大人不要用“你真勇敢坚强”这样的概念给孩子套上一个壳,应该告诉孩子难过、脆弱其实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自然反应。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让我们给灾区孩子们心理减负,他们需要的是我们长期的帮助而不是来满足社会的某种概念或口号。

猜你喜欢
母亲节外界灾区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不一样的母亲节
母亲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母亲节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点亮母亲节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