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说,4月初,联合国全球住房基金会(Global Housing Fundation下称GHF)主席迪姆·威尔肯斯(Tim Wilkens)表示,GHF将在中国实施2.5亿美元的援助住房计划。这项计划将在3个月后由基金会的亚太地区董事会宣布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是建设小户型的房屋。具体有两种标准,40平方米和50平方米。所有的房屋都配有浴室、厨房、两间卧室,以及干净的自来水,一个化粪池系统。GHF为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由本地银行首先为这些人提供按揭,一年之后,GHF将90%的按揭买下,为银行分担风险。GHF的按揭利率将低于本地银行的利率。在中国应该也会低于现在的利率。
最近,我跟多位朋友和家人在探讨“小户生活”的可行性,就是33平方米左右一居、55平方米二居、77平方米三居,如果我有钱,可能真会实际去操作这样的房地产项目,并在全国复制。因为中国数亿进城农民的住房需求基本上被完全排斥在现有商品房市场和政府的住房保障体系之外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GHF的穷人住房援助计划让我看到这不仅应该是中国的潮流,而且已经是世界潮流。
不用担心穷人的还贷信用问题。不论是尤努斯的小额贷款银行(仅凭多人的个人信用担保,无需财产担保),还是GHF的历史实践都证明,穷人的信用相当可靠。诚如迪姆·威尔肯斯所介绍的:我们不担心低收入家庭不付款,在我们基金成立的几十年历史中,帮助过很多国家城市的低收入人士,历史上只有少于2%的坏账率。
不仅是进城的低收入农民应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住房按揭权利,就是城市居民在农村盖房(目前这方面基本还是被禁止)、农村居民在农村盖房,也应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优惠利率的按揭。笔者在最近几年里一直为此疾呼。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在揭示美国富裕的秘密时指出,中国的钱还处于“过去时”,就是已经挣到手的“钱”。美国人可以把未来的任何潜在收入提前变现,包括个人未来的劳动收入、生产性资产的未来收入、企业的未来收入、土地的未来收入等等,自然是比中国人富有。因此,美国人非但不存钱,还贷款借钱。去年美国的储蓄率是-1%,他们挣100元,要花101元。中国人挣100元,只花费54元,甚至恨不得全部存进去。这个差别,恰恰就是中美两国经济的核心差别。
当然,不是中国人天生有储蓄的传统,而是制度安排没有给他们尤其是其中的穷人提前预支和享受未来的权利和条件。尤其是对于农民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对于土地这个基本生产资料和对于农村房屋这个基本生活资料,他们在拥有相关权利上与城市居民相比都是不平等的。这种权利的不平等又反过来加剧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通过对社会贫困和个人贫困的研究表明,穷国、穷人的贫困往往是因为制度的贫困和权利的贫困。许多城乡贫民其实并不缺乏必要的能力,更不缺乏前进的动力,只是社会没有赋予他们发挥这些能力的公平机会和公正权利。权利的不足造成了机会的不足,机会不足则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并最终导致贫困。经济贫困又进一步加剧了全方位的社会歧视、排斥和权利不平等。如此恶性循环往复不休。
把平等的土地、房屋与金融权利还给城乡贫民,他们将不会永远地贫穷下去,中国经济也不会永远依靠外向型经济支撑一时的、难以持续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