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咏
[摘要]地方台的总体经营(经济)和地方台有效覆盖的影响,地方台主持人很难在经济收入和知名度上获得较好的回报。地方台如何留住主持人并提升主持人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应是管理者务必重视的课题。本文试从地方台在主持人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上作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队伍建设;对策
节目主持人是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中各类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和品牌。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的增多,为受众提供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地方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人数也急剧上升。但由于地方台对节目主持人的管理手段单一,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导致主持人专业背景与专业素质不足,难以适应节目和受众要求,主持人职业寿命短暂也随之缩短。同时,受地方台的总体经营(经济)和地方台有效覆盖的影响,地方台主持人很难在经济收入和知名度上获得较好的回报。地方台如何留住主持人并提升主持人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应是管理者务必重视的课题。本文试从地方台在主持人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上作浅显的论述。
一、地方台主持人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选拔轻培养、重外表轻内涵
由于受到地方台地域的局限性和待遇等问题的影响,地方台一般很难招到科班出身或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主持人,加上在选拔、招聘的过程中注重外在形象,忽视主持人内在素质和阅历,特别是在选拔过程中缺乏较为客观和公正的程序,选拔招聘结果往往受到掌管招聘者个人意志的影响,所选出来的主持人大多很难适应工作实践的需要。一些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潜质的主持人在没有适合成长的土壤和机制中,缺少专业和系统的职业培训,新鲜感一过,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多数人参与节目制作的深度不够,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他们在“昙花一现”后,最终成为“传声筒”和“花瓶”,经不起观众和时间的检验。
2缺少专业的岗位培训和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一些地方台,因为缺少系统的业务指导和专业的职业规划,一些主持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得到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一些主持人将进修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历视为岗位培训,但殊不知这和主持人职业发展及主持人成长关联并不大。绝大多数的主持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入不敷出、力不从心”,无法在岗位上“持续发力”,最终选择改行。据笔者了解,能够在工作几年或十几年之后仍能坚守岗位的主持人很少,多数人都选择做记者、广告、制片人或从事行政工作。所以许多地方台都陷入这样的怪圈:一方面栏目缺少合适优秀的主持人,到处去寻找选拔主持人,另一方面,台内主持人转行者甚多,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得不到个人的职业提升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加上地方台频道与频道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不激烈、主持人主动学习能力差、自身浮躁膨胀追逐名利等因素,导致许多主持人在遭遇职业的瓶颈期后,逐渐丧失了职业追求,造成职业寿命短暂。
3管理手段和方式过于分散、粗放
由于主持人职业的出现,在我国还不过20多年,许多地方台对于节目主持人的管理一般都是沿用过去以行政为主导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大多数地方台还处在外行管内行的松散、粗放型阶段。从总编室到播音科,再到节目部或栏目组,似乎谁都在管主持人,但谁又都不是主持人的主管。没有专业的、权威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科学管理机制,致使主持人在工作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人情式的管理。一些领导和主持人比较熟,对主持人听之任之;(2)放任式管理。一些主持人在没有成名之前对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能听得进去,在成名之后往往摆出“大腕”的姿态,栏目组和同事就再也无法提要求了;(3)粗放式的管理。白岩松曾说:“你要是不提一口气的话,你随时就会突破不了。但是到了一定水准之后就再也突破不了一层透明的窗户玻璃。”在一些地方台,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已成为主持人生存的常态。
另外,许多地方台主持人的薪酬一直套用职称、职务工资,主持人工作的优劣好坏缺乏科学客观的系统考核和奖惩机制,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无所谓,这也直接影响到主持人工作的积极性。显然,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已经成为地方台在使用、管理主持人上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地方台主持人队伍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走出“形象至上”的选拔误区,理性科学地把握选拔标准
“现在的主持人遴选机制,更大程度上还是希望选择那些形象比较漂亮的,说话比较利索的,也就是说对外在的条件注意得太多,但是对内在的条件注意得比较少,而观众更多关注的不是他的相貌,而是他说话的方式、说话的重点、说话的内容,所以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要有更大的开拓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的一番话指出了当前在主持人选拔上存在的急功近利、只看重表层素质等一些问题,同时也道出了受众对职业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期待。“作为用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人,主持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出镜条件是一个显性的基础,其中‘阅历的丰富、内涵外化的智慧、创新能力、与人沟通的亲和力应成为‘重中之重的考核内容。”看来,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不仅是停留在所谓的“眼球”效应上。所以主持人的选拔要尽可能做到重点选拔那些有社会阅历和生活感悟的主持人,重视主持人的人文涵养、人格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主持人回归到“服务受众、引导认知、净化情趣、提升审美”的本质上来。
(二)加大主持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制定职业规划
1加强对主持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地方台可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如加强岗前和岗中培训,健全日常性培训机制,强化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使培训不流于形式。甚至可以“送出去,请进来”,将现有的主持人定期的送出去学习和观摩,并以此作为对优秀主持人工作的褒奖。
2帮助完成制定职业规划
地方台在主持人的管理上可以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做法,帮助主持人完成其职业规划。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人力资源计划、培训、考核、职业管理等职能。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从参加工作开始,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结合到主持人职业生涯的管理,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来展开。
(1)前期。这是主持人进入业内之前的阶段(约埤左右)。媒体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引导主持人专业培养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有效途径来发现潜在的主持人人才。
(2)尝试期。这是主持人职业生涯的探索和选择阶段,
是一个开端时期。媒体应加强培训投入,鼓励主持人在“干”中学,恰当地给予激励和批评。
(3)成长期。这是主持人职业生涯的二次选择和攀登阶段。此时主持人已基本适应职业环境,媒体也开始授予较多的任务。但是,也往往因为过多的任务,消磨了主持人的个性,反之走向平庸。媒体此时应加强对主持人的定向培养,使之成为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优秀主持人。
(4)拓展期。这是主持人职业生涯的延展和超越阶段。主持人在业务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实现自我,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但后起之秀蓬勃而起,竞争压力不言而喻。主持人的进退、转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要严格把握此阶段究竟属于下滑期迹是黄金期。但无论如何,此时都是一个可以开发主持人“无形资产”、收获媒体对主持人的人力投资的时期。
(5)动荡期。动荡期可以发生在成长期、拓展期甚至尝试期初期。主持人开始走出台内栏目,走向台外、城外,甚至国外。这种新的选择对主持人充满诱惑,会有很大的冲动,也会产生非分之想。这个阶段可以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七、八年,主持人都希望在实现流动中自我增值。此时媒体应及时平息主持人的思想波动,安排有序可行的流动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动荡期,减少主持人资源的浪费和内耗。
总之,地方台应根据主持人不同职业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属下的主持人做出一个全盘、全方位的考虑和分析,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优势与不足,与他们一道讨论确定提高或转型的计划。
(三)将分散、粗放式的管理变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
既在主持人的使用上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对主持人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根据考评结果实行上岗、试岗、转岗等制度;共次,在主持人的管理方面实行动态管理、在考核测评的基础上制定出加强主持人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并从选拔、聘用、考核、奖惩、学习进修等方面进行细化。使主持人管理制度化,也使主持人目标明确,有章可依。
1建立有利于提高主持人业务水平的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主持人品牌建设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旨在保证主持人总体上与本台形象和功能定位相吻合,并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和解决现实管理中的某些实质问题。
2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制度
地方台应逐步打破过去简单按工作时间或主持节目数量来支付报酬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节目评价系统,比如可以依据节目的社会效应与广告投放量来决定主持人的薪酬等多种方式,来激发主持人的创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建立健全主持人业务评价机制,加强奖惩、激励、竞争力度
地方台要建立自己的节目质量评估体系,节目方面可请受众、节目制作人、专家对节目进行讲评和分析。在主持人方面,要组织优秀主持人的评选,可以从频道内部的月评、季评、年度评再到全市、全省、全国评等,这些举措对树立标杆、发挥主持人潜能都有好处。通过制度管理、专家评审、受众反馈、技术支持等,逐步建立全面客观的主持人质量评价体系。
任何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实施,只能永远成为纸上的条条框框。在主持人奖惩方面,地方台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制度落到实处,做到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主持人不断积极向上,形成全台主持人群体性的良性竞争态势。
总之,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是“灵魂”和“最后一棒”,只有将人的工作做好了,地方台的主持人才能呈现出百花争春、充满生机的景象,源源不断地为地方媒体品牌添光加彩,成为品牌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