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群
[摘要]冯小刚推出的一系列影片都保持了极高的票房,迅速确立了中国“商业电影”霸主的地位,他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奇迹,从此掀起了内地拍摄贺岁片的热潮,为中国商业电影和产业化道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冯氏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主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冯小干活;黑色幽默;电影
一、黑色幽默与冯小刚电影
“黑色幽默”正式提出于1937年,布勒东在他的《黑色幽默选》里阐述了黑色幽默特殊的心理特征。简单地说,布勒东对“黑色幽默”的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由现实的恶劣造成的人的绝望情绪;第二,是人对这种恶劣现实进行的特殊反抗。此后黑色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美国小说流派之一,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并且广为流传。黑色幽默精神几乎贯穿在冯小刚的所有影片中,以贺岁片最为明显。冯小刚的几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等。除《没完没了》外,其余几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和Ⅸ天下无贼》的编剧都有冯小刚本人直接参与写作。编剧兼导演的身份使他可以确保完整地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巧妙地体现他的黑色幽默品质,而且这些黑色幽默在影片里都有属于电影自身的呈现方式。冯小刚采用的幽默、滑稽、嬉闹的传统喜剧形态以及深度思考发现的黑色幽默特质,最终将中国老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
二、冯小刚作品黑色幽默主题的呈现
1题材的选择
冯小刚选择了喜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片种,充分发挥他的喜剧想象力,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不见得经得起推敲,在奇遇中埋下荒诞和黑色幽默,但却能把广大老百姓逗乐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但又不乏新意。《甲方乙方》中,小书商日子无聊想当将军,胖厨师生活缺少激情想过把义士瘾,富人觉得生活太富足想体验受苦的滋味,明星为民所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年轻人想交桃花运,多年分离的夫妻希望团圆并拥有自己的房子……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没有超出平常市民的生活范围和人生梦想,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冯小刚的电影《不见不散》正好抓住了当今中国普通市民的这种“美国梦”或“美国想象”,通过对一对中国男女——刘元和李清在美国奇特、有趣而感人的历险的着力描述与演绎,激发和满足了他们对于美国的丰富文化想象力,使他们幻觉中的日常生活似乎因此而自觉充足了。《没完没了》里,一个司机为讨回包车钱绑架了欠债人的女朋友,这原本是动作片、警匪片的情节框架,冯小刚没让绑架行为把片子变成悲剧,相反,却通过人物性格、精神状态、语言对白等影片肌理将绑架变成了各种喜剧元素会聚的舞台。《大腕》的故事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黑泽明的葬礼,冯小刚却要把葬礼办成“喜剧葬礼”,光大腕“喜葬”这一个念头就足以大大吊起老百姓的胃口。《手机》中,巧妙地与男女关系(婚姻,婚外恋)嫁接起来,通过对严守一这个从农村折腾出来的苦孩子由淳朴厚道到满嘴瞎话,在三个女人之间周旋、游走,最后蜕化变质、人格分裂的集中描述,和周围芸芸众生为手机所累、所困的散点展示,揭示了手机给社会道德观念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冯小刚的电影注重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把形象直接推到观众的眼前,能给人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解除疲劳的笑声。
2人物的塑造——葛优
在冯小刚的电影里,葛优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核心人物,冯小刚的平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葛优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几部贺岁片里,葛优无一例外塑造的都是一种人:人聪明,嘴特贫,却本性善良,有时候甚至有些老实巴交;性格有些柔弱,逼急了还是会犯点浑;对女性很细心,有点儿“虚伪”,也有点儿温情,这是典型的中国平民的形象。冯小刚让这个距离普通老百姓很近的人,出了一些聪明的点子,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获得了善良漂亮的女主角的芳心。他的几部贺岁片都是这个模式,但是同样的模式用不同有趣的外壳表现出来,就变得让人不易觉察而乐于接受了。当然,葛优之优,不在于他的外形,更在于他对于角色不动声色的演绎,尤其是闪烁在其语言,语音表现艺术中的智慧——他擅长面无表情地说大话、说假话、说官话、说本来不属于一个平头小民话语体系的话语,这就是葛优特有的地方、以那样一幅等而下之的面目熟练地玩弄冠冕堂皇的神圣话语,在漂亮的上等语言和平俗的面孔之间形成了等级之差,即价值尺度上的张力。影片《不见不散》,李清(徐帆扮演)说刘元(葛优扮演)没有大志向,刘元不服气,给李清讲了下面一段话:“这是喜马拉雅山脉,这是中国的青藏高原,这是尼泊尔。山脉的南坡缓缓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气候湿润,四季如春,而山脉的北麓陡降,终年积雪,再加上深陷大陆的中部远离太平洋,所以自然气候十分的恶劣。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甭多了,五十公里宽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下,那我们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当影片以葛优所特有的冷幽默的语气来表现这段台词的时候,它显得特不真实,成了被调侃的对象。话不怕说,但是一旦到了葛优的台词中,其中语义绝对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大腕》中尤优被拉去作精神病鉴定的段落,葛优的表演很到位。尤优用装疯卖傻的笑话,用自己独有的智慧成功地颠覆了象征权威的鉴定者。尤优的话语在疯和傻的真假之间往返,嘲弄听众,嘲弄说话人自己。病人和医生反复被倒置,使人永远无法判断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病态。总之,说话的人都是“小丑”,而人人都在发言,包括医生也在举手抢答。所以,不仅世界是荒诞的,连认识到世界荒诞的人也是荒诞的。葛优已然成为一个预制的因素,他一出场,一开口,嘲弄或讽刺即将出现,某种荒诞不经、某种略带黑色的幽默感油然而生。
3幽默的台词语言
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型时期,在主流话语所塑造的伟大、崇高、英雄、理想等神圣主题下,喜剧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话语自由。相比于悲剧而言,喜剧需要更多的社会性智慧。于是“王朔式”的油腔滑调、嬉笑怒骂成为冯小刚影片中标志性的人物话语。在貌似世故圆滑的语言游戏中,在“喻世”和“讽世”中扮演着狂欢节上的小丑形象。影片《甲方乙方》中厨子(李琦扮演)想当烈士,姚远(葛优扮演)让他保守的秘密居然是一句“打死我也不说”,这样一句没有名词、动词、主语等有内容的话,本身是对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豪言壮语的解构,也是姚远调侃观众和同事的游戏性的话语,很有代表性。影片《不见不散》中,刘元(葛优扮)装瞎时,对李清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你像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刘元在这里戏改是对以顾城等为标志的文化精英的玩笑。《不见不散》中刘元被李清指责其教学方法时,他说:“同志,我们今天大
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当刘元为美国警察上中文课,下课时刘元说:“同志们辛苦了。”警察响亮地作答“为人民服务”等,这些都显示出一种对经典话语的戏剧化调侃,但显然已没有明显的讥讽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场景的对照协调,只能令观众置之一笑,其逗乐的成分已超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讥讽意义。影片《大腕》里,一个神经病患者(李成儒扮演)说的话是很夸张,极具嘲讽的经典语言。“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方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有花园,楼里有游泳池,楼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d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儿,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方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二千美金吧?)二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二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二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段引文勾画出了所有当下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房地产及其广告的疯狂面目。它是拜金主义下人们丧心病狂的话语经典,曾被网民评为冯小刚经典台词之首,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中国商业广告的范本。新的社会现实给人的生存带来新的困惑和苦恼,当代人需要用自己的话语去传递这种深入人心的感受。
4电影手法与技巧
冯小刚的喜剧张力还表现在,他运用了多种电影语言技巧营造喜剧情境。例如,《大腕》里王小柱被推上电疗椅时那个痴呆面部表情的大特写,疯人院里李成儒那个变形镜头的面部特写,《手机》中严守一最后惊愕的特写镜头都是镜头语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冯小刚黑色幽默电影采用了近年在电影叙事中很少采用的幽默风格——反讽,用它去触动社会中的一些长期麻痹的神经。反讽借助语言和语境的不一致,能指和所指的不和谐,形式和内容的相矛盾,游戏性地消解它所叙述对象的恒定性和完整性。《天下无贼》中,黎叔老奸巨猾,一看形势不妙立刻实施自己的脱身之计,让小叶扮作警察。给自己戴上手铐,试图在押解犯人时钻空子溜走。谁知一语成倦,小叶真的告发了黎叔,没等四眼等贼交代,自己就落入了法网。这个绝妙的反讽无疑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佳注脚。《天下无贼》,明明是自始至终与贼同行,影片却让傻根说:“唉——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做啥,没贼吧,你们都看俺笑话呢。”同时,这一对江洋大盗偷遍祖国大江南北,却被业余打劫者(范伟扮演)吓得不敢动弹。当我们相信天下百姓多为良民,几乎无贼时,半个车厢的“红帽子”揭“帽”而起,使我们即便不能说天下一半皆贼,也不敢相信“天下无贼”了。在这里,有与无构成巨大的反讽。电影语言中的隐喻也是表达黑色幽默的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特点是明明达到了讽喻的意图,但是表面看起来却不动声色。观众在喜剧般的情景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创作者隐含地文化与价值判断。这种带有批判性的隐喻在冯小刚导演的片子中处处都有体现。例如《大腕》,故事发生在宫殿式的古建筑——太庙里面,金碧辉煌的砖瓦和黑白相间的巨幅广告条幅形成视觉上的强大反差。众人几乎都穿着黑色的西服,内部是昏暗的光线——强光、硬光,使得灵堂里面忽然一片惨白,一片巨黑,同时又有五彩缤纷的气球做成的广告门。葬礼应有的黑白色调里充斥了喜庆的颜色,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彪哥“哭丧”的场景,隐喻着商业对明星的嘲弄。
三、冯小刚电影对传统喜剧的创新
冯小刚的贺岁片虽然具有较强的传奇性和戏剧性,但是并没有一味地制造故事奇观,虽然故事假定夸张,但故事的细节却具体写实,故事深层所表达的也是真实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冯氏贺岁片在传奇性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不刻意回避现实,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去描述令观众振奋的情思,即普通人的梦想和烦恼,这符合现实社会中难以进行文化认同的众多小人物潜在的心理需求。同时他对商业社会中都市的贪欲与庸俗,人的病态和异化都有相当深刻的涉及和嘲讽。并且,这种传奇性与写实性、现代性与现实性的交错、融合,使得叙事也在虚实真假相生的情境里富有既冲突又协调的魅力。《天下无贼》被许多人认为是冯小刚尝试转型的一个标志,相对于以上贺岁片,它的情节比较理想主义,而且部分内容似乎经不起推敲,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列车上的农民工、贼、警察等环境人物中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虽然天下无贼是个难以实现的梦,但是有梦总是有希望,梦是对现实的逃避,但还不是歪曲。这样的贺岁片在假定夸张的情景下,都与现实有某种互动和呼应,对当下生活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被生动幽默地呈现出来,于是它们在被观众“识破”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快意的默许和认同,这就使冯氏贺岁片呈现出卓然的创作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