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在以刺孔的塑料瓶为笔,体验用“瓶”作画乐趣的美术课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按老师的要求带绘画工具,这种尴尬局面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按传统惯例,这节美术课是没法上的,那些没带工具的学生会受到教育甚至批评。按照新课程理念,这节没法上的课可以因势利导,发挥美术课程综合性与多样性的课程优势,变成一堂创新课。
一.总体感受——教学相长
这原本是一节尴尬的美术课,三分之一的学生未按老师的要求带绘画工具——刺孔的塑料瓶,但是,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抛弃”那部分不听话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们找“笔”,进而启发学生找到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作笔,有拖把、抹布、鞋子等等。整堂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爱学生,相信学生。虽感觉整堂课纪律很松散(因在室外),但孩子们上得很开心,很投入,思维很开放,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尽可能的释放。其教学效果比有准备的课更成功,换句话说是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节很有启发的课。正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教学相长”。
二.课堂分析
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看,老师在贯彻运用教学原则与方法时,注意到了美术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教与学的关系。
(一)充分体现求异的特点。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的辩证统一性是美术教学的特点。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用特殊的“笔”到操场上上课,学生们通过不同的“笔”尽情的发挥,挖掘其功能的特殊性,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材料的性能。从课堂中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要求既有统一性,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兴趣性、精讲多练、理论与操作相结合、针对性、循序渐进是美术教学的原则,这节课老师并没有将这些原则变成呆板、僵化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性学习的理由。而是当原则和教学实际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而不是原则。如,当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带工具时,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笔”,而不是维护老师的尊严,耍威风。这充分体现出了启发性、兴趣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最优化的美术教学原则。
(三)自主探究型教法的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依靠学生个体操作、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如,教师启发学生找笔时,运用关爱的教育法,即罗森塔而效应,其核心是运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老师仅一句“真聪明的学生”,鼓励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笔”。
(四)美术教育最高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在制定国家标准中认为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所以美国的艺术教育的一切行为模式、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创造性能力”的目标服务的。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将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视觉“焦点”集中于人的发展目标。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美术教育的最高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备的人格、充盈的智慧,懂得做人,懂得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美术学科的语言系统上入手即以美术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它包括美术的认知语言系统、技能语言系统、创造语言系统和情感语言系统。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能放飞心灵、诱发乐观向上情绪。这节课将美术学科语言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因用水瓶滴出粗细不一的线条,还不时用脚涂抹一下”; “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脚印、手印合作创作”……
这节没有准备的课,因为老师没有“抛弃”那部分不听话的学生,而是通过启发来帮助学生找“笔”的做法,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而这一举措恰恰是很多教师忽视的,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
三.教学反思
有老师可能会说,这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溺爱吗?这样做可能导致更多的学生下次不带画具。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我们设想一下,一旦学生对美术真的产生了兴趣,又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而且,美术课硬件匹配不充分是绝大部分老师面临的问题,教师能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作为,充当好课程研制开发者的角色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矛盾呢?
李虹,女,教师,现居湖北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