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健全人格教育的意义

2009-07-14 03:11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感性人格教育

邓 阳 刘 谊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重视人格的教育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品行、智力、志向之间的内在关系,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价值选择的教育和言行一致的人格教育。例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墨子也说过:“志无疆者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就可能一事无成,可见品行对人的事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重订增广贤文》是民间俗语、谚语、典故等的集大成者,其中不少内容突出地表现了教材编定者的人格价值取向,因而也是民间关于人格的社会评价的大汇编。例如,“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等等,试图教给青少年一些基本的人格知识和朴素的人格价值观。这些具体而明确的做人的规范,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思想。[1]

1.在教育中渗透生态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思维

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感性存在。“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2]自然是人身上最基本的因素,它直接由人的具体感性形式反映出来。希勒认为“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人的解放,首先是感性的解放。“个体感官的解放也许是普遍解放的起点,甚至是基础。”[3]

感性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人与自然进行最原初接触的能力的丧失。王维《竹里馆》所描述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美的恬静感受,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已经很难寻觅了。在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在很多时候只知道一种——占有。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随即被西城区公安分局拘留。刘海洋的行为让人不得其解,“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知道不能做的事”,他的大学年级班主任说到。北京安定医院的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杨蕴分析道:“这是一次攻击性的侵犯行为,选择的则是一个安全的对象——关在笼子里的熊。作为一个被束缚压抑的个体,往往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反叛。”[4]请注意这个“被束缚压抑的个体”,我们不能妄自揣评在顶级象牙塔中的学生们现在接受的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吸取这次“硫酸泼熊”事件,全国各地相继加强了动物保护措施,为免受游人意外伤害,成都动物园甚至为一些动物的住房安装了防弹玻璃和不锈钢网。这些措施,用我们中医的名言来说是“治标不治本”。无独有偶,2005年又出现了复旦女研究生虐待20只流浪猫的事件,从清华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到复旦女研究生的虐猫事件,我们真的要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呢,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呢?刘海洋感性思维应健全,甚至可以说他缺乏感性思维。套用一句网友的话:问今日谁能净化世界,净化人的灵魂,或曰大自然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曾萌生出许多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赞美与爱惜之情。儒家先人们极力赞美自然界化育万物的大德,认为“天有无穷极之仁”、“天地感而万物生”,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有了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大化过程,才有生命的流畅不滞。同时告诫人类要“厚德载物”,要有“爱生爱物”之德,这些道德规范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人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仍具有积极意义。

2.在教育中渗透尚清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从人的道德修养来讲,“清”,就是不浊、不俗、独立的人格。“清者,流丽而不浊滞”。它是与“浊”、“俗”相对立的。它不但要求人外形上的清新雅致,而且要求人在神韵气质上的高清远致、独立雅格。

这是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失业的威胁、生存的压力、家庭事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疏远等等,使得人们身心紧张,充满焦虑,给人的精神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面对现实平衡身心,如何乐观处世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自我肯定、独立人格、在现实中超越、在感性中升华的乐观进取精神,为烦恼多多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副古老的解药。

庄子文化思想中所倡扬的人格的独立性、个体生命的尊重、个性的颂扬,又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为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不会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才会推陈出新,开拓创新。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的科学奥秘的时代。很显然,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的人才,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人,他们为我们现在树立独立人格、培养创造精神提供了榜样。

3.在教育中渗透整体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按照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意识”,美在整体,这与爱默生对美的理解十分吻合,爱默生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事物只有在整体中才显现其美。”[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中提出,尔后为后人所概括的这句话,今天己成为每一个有志于中华民族腾飞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得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6]作为每个人都有的趋向完善人格的内在需要,与“现存世界的联系”,就是通过社会责任感映照出来的。因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言和感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整体人格包括人内部的整合和人的内部与外部世界的整合两方面。”[7]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本应肩负历史责任的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求,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世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无论对事业的选择和知识的掌握,还是与人的交往,都带有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在他们头脑中,集体主义观念极为淡薄,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漠不关心,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注重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整体意识无疑有利于改善这些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晓明等.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M].内蒙古:内蒙古儿童出版社,2000;164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43。

[4]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2-03-13/1041506314.html。

[5]爱默生.自然沉思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9。

[6]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9页。

[7]张斌贤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79。

邓阳,刘谊,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感性人格教育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以鸟喻人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感性理性不拔河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