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招收网络写手的双面解读

2009-07-14 03:11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纸页网络文学网页

杨 杉

中国紧跟世界步伐迈入信息化世纪已近十年,网络写作正在改写着文学惯例,“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据化、传播速度迅捷化、阅读方式点击化”已成为文学界不可逃避的现实。作协的冰封窘境和网络的沸腾场面也在这短短十年间渐渐定格。在这种局势下,2009年3月湖北作协率先公布网络写手入会细则,文坛内外、网络上下一时热评不断、言辞颇激,多是如作协是开明还是开恩(详情参见《作协降低“门槛”仍难吸引网络写手加入》. 文汇报.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14:57)、是乞讨还是施舍之类的义气之争。在笔者看来,稍稍落后于潮流的作协向网络写手发送英雄帖是一只手送去一只手拿来,一面送帖一面取经,给杰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以肯定和接纳,同时也用他们来通经活络,颇费苦心地求索着团结当下各走各路的创作主体和保持文学活力与血气的良方。

一.送去的必然

(1)网页与纸页——文本载体的差异与转化。

从蔡伦发明成本低廉的造纸术至今,人类对伴随着自己走过愚昧与专制、走进科学与民主的纸页积淀下了千年厚谊。将造纸术列为国家级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人对纸更是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而网页则是从西方远道而来的新朋友,它的传播面之广、速度之快、形式之多、容量之大、成本之低让我们欣喜不已。我们一面享受着网页带给我们的诸多便利,一面又竭力维护着纸页的长者至尊,这从社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契约必须以纸质存档便可晓见。即便如此,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便以其多元多样的内容、几近免费的浏览权、亲和俯就的姿态迅速打下普天同乐的欢腾盛世。相比之下,以作协为代表的纸笔文学则成了精英群体们闭门造车的自娱自乐,双方一度互攻软肋,成水火之势,然而信息时代的高度资源共享和高速信息流转又使网页与纸页结下不解之缘。

与演艺界“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唱”的潜规则相似,文学界中同为文本载体的网页与纸页之间也逐渐显现出这样一种转化机制。由于网页更新太快,一度为网民中意的作品可能被无情地刷屏淘汰、搜寻无门,再加上中国人惯有的便于长期持有和用作炫耀之资的收藏习性,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通常会在网民的呼声下付梓,成为他们的长久收藏品,并由此流向涉网不深的读者市场。与此同时,销售量高烧不退的纸笔文学作品在发行一段时间后通常也能在网络上搜到相应的电子书,这往往是匿名网虫们并无恶意的分享杰作。此类作品也因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声名更甚。虽然其间涉及一些让出版机构头疼的版权及收益问题,但也不妨将之视为市场经济的自我优选机制,为评选各类奖项省去了不少麻烦。而曾以有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为入会必备条件之一的作家协会自然更不会为这种纠纷跺脚。

总之,在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文学文本在网页与纸页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部分作协成员甚至也转而弃笔杆而亲键盘,开始自己的网民生涯。因此,作协为网络写手特制作协准入资格,主动送去申请表也是顺时应命之举。

(2)个人与集体——创作主体的分力与合力。

文学创作发展到今天,个体创作已成压倒局面,但创作不仅是个人的事。作家创作只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前期的蕴酿、后期的接受甚至改写续写再创作都脱离不了社会。其中,作协一度是创作潮流和倾向的一大左右力量,但而今它存在的有无必要都成为人们所讨论的话题。有文革时期文艺黑线的“蛇咬”,尚未洗去政治油彩的作协给人的“井绳”疑惧确实还须要时间来稀释。无疑的,创作主体在临界真空状态下的自主创作更有助于灵感的迸发和真性的融入,从而提高优秀作品的诞生率。宅男宅女们宅居所创的网络文学也的确流光溢彩,但正如明朗的夜空有繁星万点,更有黑暗无限——让人啼笑皆非的“梨花体”、供不应求的粗俗暴力小说、满目怆然的祭悼式散文、低级逗乐的小品式剧本……

一个人的路可能会走得更快更奇,但未必更近更巧。一群相仿的人走在一起则更可能一同误入歧途,并且自恃人多势众,越走越偏、越走越窄,想脱离主流另辟蹊径的人得付出极大的代价。只有由年龄阶梯化、方向多极化、形式多样化的创作个体们组成的集体才更可能优势互补,看得更远走得更稳。作协从来都不是文坛管理员,而是交流会、是经验的中转站。它正是深觉网络文学璀璨背后的泥沙俱下、自身体制的凝滞和用力的无功才主动招新求变,不为树威不为复辟,只为合力造就一个榜样给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虽然真理没有绝对、信仰都是拜教、主流便是独裁、规劝也成侵权的极端思潮一时难以改观,但如果连树立一个可以说服大众的榜样都不去尝试的话,我们的文学将走向何方?作协对网络写手们敞开的大门与中国改革开放向世界敞开的大门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自救是自强更是力求双赢的创举,是作协的责任也是作协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所在。但同改革开放一样,作协的这一举措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后者尤甚。

二.拿来的不易

作协的扩招并不如高校的扩招一般门庭若市,英雄帖送出已大有时日,但很多优秀写手反应冷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准入标准的争议。

湖北作协对网络文学作者入会条件作出如下规定:“在各大文学网站发表的文学作品中,获奖(网络奖)作品、精华贴或转载贴达30万字,开个人文学博客3年以上,写博字数在50万字以上,或连续担任文学版主3年以上者。”(引自《湖北作协将网络文学写手纳入入会范围》.中国新闻网.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12:38)对这一资格认定,众人意见纷纭,主要源于网络的亚真实性。所谓精华帖主要看点击量,而点击量很容易被恶意刷高。另外,由于网络创作的便捷性,大多数人都认为“30万”的字数门槛过低。对此,一些非扩招对象忧心作协扩招带来高校扩招式的平均水平打折滑坡,并讥笑作协如此俯就是因为内伤过重、急不择医。而扩招对象则一方面疑心如此大开方便之门其中可能有诈,入会之日恐怕就是落网受洗之时;另一方面有些人又敏感地认为这是一种带施舍性的侮辱,这便是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开明与开恩”、“乞讨与施舍”之争。

(2)网络写手的彷徨。

如果仅从追捧者的总体数量上看,作协文艺远不及网络文学。随着文学的泛化,作协被置于网络文学热圈之外已有时日。作协会员的身份也不再能带来分房提干的实利,《上清寺在哪里》作者老罗就表态“对网络写作者来说,入作协抵不上10000次点击量。”(引自《作协降低“门槛”仍难吸引网络写手加入》. 文汇报.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14:57?)但它仍是不少文学爱好者与创作者心中的圣殿,至少曾经是。最初的梦想总让人难以释怀,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近在咫尺,又有几人能无动于衷?而且名气一般的网络写手在寻求作品网页对纸页的转化时往往会受到质疑甚至默杀,如果能争取到一张作协会员证,是否就相当于持有一张速转绿卡呢?

然而,为之心动的人也不得不考虑到撑起自己点击率的网民们的感受。由于以作协为代表的正统文坛对网络文学长期以来的非正统定位甚至鄙夷,大批网民也以牙还牙,与之划江而治还常有摩擦对阵,双方积怨不浅。如果申请加入作协,还不论成功与否,网络写手就会遭到网民的质问、追随者的遗弃甚至一些同行的攻击排挤,而网络不问缘由、人云亦云的随大流之风还可能将事态无限放大,直至走向极端的屏蔽。因此,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徘徊观望着。

(3)后期运作的待定。

作协吸收网络写手只是革新的第一步,身后有千万双等着看成效或笑话的眼睛。而网络写手与纸笔坐家在创作方式、观念上都有不容乐观的对立,双方是否做好了长期互容互让的心理准备还有待时间检验。并且网络写手自由散漫的作风和强烈的个体意识都与组织的纪律性和一切以大局为重相悖,有的网络创作者就还曾担心作协的事务性活动会影响他们的创作。作协准入条件的放宽自然还须要伴随着后期的针对新进大军的组织方法和常务工作的调整,否则新旧会员如若不能和平共处、互尊互助、共创作协新风、重塑文学筋骨,和平演进的变法可能会被革命大军踩在脚下,更不消说振兴民族文学的宏伟目标了。

虽然这样一种新世纪新条件下的新矛盾的磨合之路由于前无古人而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但中国人在近百年风云变化中历练出来的高度适应力和在民族性劫难下所显示出的惊人凝聚力也使作协成功转型不无可能。毕竟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矛盾都是经过不断尝试解决的过程而最终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杨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纸页网络文学网页
调查
易翔的诗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劳动最光荣
对缪斯的诉求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搜索引擎怎样对网页排序
网页智能搜索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