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森
2009年春节晚会早已尘埃落定,花红柳绿,各得其所,特别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品《不差钱》,最终在人们的喜悦、不解和困惑中夺魁,赵本山因此蝉联十一届“小品王”称号。其他小品均被挤下“金字塔”,连呼声很高的小品《水下除夕夜》也只获得三等奖。《不差钱》夺魁与“小沈阳”成名,在某些人眼中似乎是一种必然,似乎是“下里巴人”和“草根艺术”的一种胜利。其实未必。只要大家头脑冷静,稍一琢磨,就不会被赵本山、“小沈阳”的忽悠系列“忽悠”了。
小品,是指一种短小的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幽默,表现形式清新活泼,能够较为突出地反映某种社会生活现象。最具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首先是艺术,而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的。赵本山的小品从登上春晚舞台开始到今天,从形式到内容,从表演手法到包袱、扣子,都没有大的变化,更不要说质的飞跃了。目前这类小品的主题和内涵更是乏善可陈,不再鲜活生动。而这类小品这么多年仍能稳坐“第一把交椅”,只能说电视台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功能,没有给予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演员应有的尊重。
有人可能说,春节晚会就是要热闹一点,搞笑一点,要那么多感动、主旋律干啥?“赵本山系列小品”受欢迎,主要得益于“二人转”艺术中独特的营造喜剧氛围的技巧的运用,但《不差钱》的情节、包袱,特别是台词缺少这种喜剧因素,大多数观众并不感到好笑。“变成鬼也不放过你”、“八辈祖宗”,是偏远农村的老一辈人骂人的话;把“星光大道”说成“溜光大道”,把“细胞”说成“细菌”,现在连小学生也不会发笑;而“认姥爷”、“春节给人设灵堂”的桥段和非男非女的扮相等,无疑是对观众审美极限的挑战,也看不出有什么搞笑和喜庆。
所谓高票当选,这要看一看主要是哪些人投票。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发祥地,这个地域的人群是它当然的“粉丝”。以发源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为基础的“赵本山系列小品”也不例外。而一种艺术的受欢迎程度,也不能脱离其受众的年龄、学历等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历水平、艺术鉴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大腕”的作品,普通观众评论得头头是道;专家赞誉的作品,也可能被“网友”批得“体无完肤”……这是可喜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电视工作者要正视这一变化,思想和观念要与时俱进,不能把思维和视野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不应把某一地区、某个乡村的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把早已消失的陋规、恶习再拣起来当今天的新鲜事。
“二人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肯定有其深厚的土壤。“二人转”过去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唱腔,但在今天东北地区的某些剧场里,只剩下台词密集的说口,搞怪耍宝的噱头,“脏口粉词”,动作粗野,作践先人、作践自己,不少内容实在俗不可耐,令人作呕。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包打天下”,更不能总是以“一家之言”长期占据主流媒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艺术门类何止千万。“黄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江南文化、江北文化,汉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每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民族文化艺术大家庭中的奇葩,都应在艺术大花园中有一席之地。如果在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总是同一道主菜,在主流媒体的“黄金时段”,总是一种腔调、一种模式,至少不利于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
文艺要有更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服务、娱乐等功能,既要为各种艺术的展示提供舞台,又要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如果不分良莠、不加区分限制,任其“自由生长”,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是真心接受还是表面接受,是一时接受还是长期接受,是自觉接受还是被动接受,还是要认真分析。挤一挤观众欢迎度中的水分,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小品艺术的现状,亦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发展。
谈到小品文化的品位,不能不说说军事题材小品。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品一样,近年来军事题材小品也极为繁荣,涌现出一批不仅受军人欢迎也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优秀节目和优秀演员,黄宏、魏积安、郭达、孙涛等人的出色表演都曾令人捧腹和难忘。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军事题材小品与农村题材小品在文化品位方面,几乎走向了两极:一个是格调高雅得变成高调,一个是格调通俗得变成低俗。在不少军事题材小品中,不论主角配角、军官士兵、军人家属,满嘴标语口号,争相表决心说大话,好像非此就不能表现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就有抹黑军营、损害军人形象之嫌,完全没有了小品的味道。其实,军营不缺少幽默,也需要善意的讽刺;军人的语言也十分丰富有个性,并非相互交谈都像念誓词。作为军事题材类小品,应该注意紧贴当代社会、紧贴群众,把视野放宽,把思路放宽,多与社会接轨,多运用群众语言、大众语言、网络语言,注意把大主题题材与生活化题材结合,军队题材与社会题材结合,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结合,高雅题材与通俗题材结合……这样反映军队生活的小品才会越来越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