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昕
迄今为止,国内企业进军海外的表现仍有些不如人意。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等的“铩羽而归”,让人想起了柳传志说过的一句话:海外收购是需要交学费的。通过对一些跨国收购案例的比较之后,笔者认为,企业跨国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收购企业相对于被收购企业需要有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
国内的企业在进行海外收购时,考虑的问题往往正好与此相反。它们常寄希望于通过收购海外企业,来提高自身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倾向于收购那些在管理和技术上比自己更先进的海外企业。花钱买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原本是很好的思路,但海外收购更本质的问题却是收购企业能否有效地控制、整合被收购企业。面对一个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高于自己的对手,收购企业凭什么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被收购企业?
故而海外收购能否成功首先体现在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企业的选择是否正确。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早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日元的快速升值,日本企业迎来了进军海外的狂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日本财阀们一举收购了大批美国的“优质”资产,最有名的当属三菱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不过,一场“日本将买下美国”的盛宴却在上世纪90年代以“日本失去的十年”告终,至今忆起,令人唏嘘。
尽管日本企业在进军美国一役中落败而归,但是那些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却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两类不同的海外投资带给日本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按照我们前文的观点,日本企业在当时收购美国的知名企业属于错误的选择,落败而归在所难免;而投资中国获得成功,首先就成功在日企选对了中国企业这个投资对象。
在当时,日本企业无论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要远远超过中国,在这种意义上,日本企业是中国企业的老师。因此,日本企业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住这些企业在华的经营运转。在此基础上,日本企业也就能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等资源。与此相反,日企相对于美国企业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技术水平都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步伐不会因此而停住。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选择的收购对象是否正确,中国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向世人证明,中国不会重蹈日本企业在美国的覆辙。▲(作者是浙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