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耀川
看了7月7日和9日中外两学者分别撰写的《中国学者是废纸的生产者?》和《中国学术界充斥浮夸风》,读完两文,我感觉其观点偏激,如鲠在喉,不得不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思维方式迥异,中国人较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实证。反映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人的论文中凭经验论述的部分多些;而西方人的论文中表格、数据多些,但这并非区分论文质量孰高孰低的标准。卡南面对中国众多严谨学者的巨著,认为“这里的学者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这种荒唐的结论很难看出是从一个严谨的外国学者口中得出的。
既然西方学者注重实证,如果要论证“中国学者是废纸生产者”这个结论,就应该认真对中国学者的成果进行研究:这些成果中到底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有多少是缺乏原创性的,有多少研究方法是拘囿孤立的,剽窃占多少比例等。如果全面统计工作量太大,至少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一下,增加结论的可信度。然而,卡南在文中却用了“大都”、“很多”、“有些人”这些很模糊的词语证明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中国注重教育,注重科研,进行科研的人数越来越多,科研成果相应多了起来,以至于“中国年发表学术论文总量已经居于美日之后,成为第三学术‘数量大国”。这并不奇怪,搞科研的人多了,自然科研成果质量高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国外一些人口少的国家,搞科研的人也少些,质量高的数量也会相应小些。中外学术界均有不端行为,一味夸大中国学术界的剽窃现象,并对整个中国学术界一棒子打死,并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
学者多了,会议也会相应增加。笔者没有对近年来所有学术会议进行总体研究,所以不敢说这些学术会议整体效果如何,但是《中国学术界充斥浮夸风》一文认为中国学者对国际学术会议多数人持消极态度,这只能说是作者个人的态度。笔者近两年参加的2007年 “‘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中外参会人数150多人),2008年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76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位翻译界人士),会议上中外学者均踊跃发言,热烈交流。笔者并没有发现中国学者恐惧国外学术权威、恐怕暴露自己缺点,因而不敢参会交流,反且觉得这两场会议效率很高,中外学者收获很大,并非华而不实。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中国目前的学术腐败问题要认真研究,从严处理。笔者在此并非为学术腐败说话,但是看待成绩和看待不足本身就是要持一种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我不赞成对待一个严肃的问题,只采取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耸人听闻,也不应对中国方兴未艾的学术研究杀之而后快。如果卡南教授真正要研究中国学者的成果问题,我建议他做些调查,之后的发言便令人信服些;而中国学者看到中国学术出现的问题,请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多找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更有意义。▲(作者是上海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