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杰克逊一起成长的一代

2009-07-13 01:49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崔健印记杰克逊

徐庆全

Did you have to go(你真的走吗?)

And leave my world so cold (我的世界一片凄凉)

对于年龄接近迈克尔•杰克逊的中国人来说,他的去世,有“世界一片凄凉”的感觉,这是实实在在的情感。原因无他,在从青年走到中年的近30年的生命历程中,杰克逊留下的印记是那样的清晰。这些印记,远远超越了音乐的内涵,而延展到一个社会文化的缩影。

迈克尔•杰克逊,大洋彼岸的歌手。他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之际,中国人并不知道。那時候,中国正进入“八十年代第一春”。不同的是,在这个春天来临之前的1979年,中国打开了封闭了30年的国门,因而,在这个春天就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街头,以往以军装和军便服为主调色彩的青年人的服装,突然有了改变,衬衫和喇叭裤开始摇曳;女士单调的马尾,忽然有波浪的痕迹,甚至男士多年的分式发和小平头也有了改变,人群中偶尔也能见到蓄长发的雏形;一种名之为“迪士高”、与以往“高、快、响、硬”革命旋律不同的音乐,通过街头的“卡式录音机”在空气中鼓噪,并在公园某个角落形成了一道奇观:在震耳的音乐中快节奏跳舞的男女。

这些与以往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撞击着国人固有的思维观念,新旧冲突中纠葛也不可避免。好在,政府允许:窗户打开了,吸收了新鲜空气的同时,不免进来几个“苍蝇”。小小的苍蝇“不足奇”,于是乎,象征着国门意义的窗户,继续打开。于是乎,迈克尔•杰克逊,走进国人的视野。

不过,在中国这一年打开窗户的时候,迈克尔•杰克逊的旋律还无法远涉重洋飘到这里。然而,他所崇尚的装束和音乐,已经在中国落户了:当中国人为喇叭裤争论时,这种装束却是迈克尔•杰克逊最主打的演出服;当中国人视男人长发为另类时,披肩长发则是他最常见的打扮;当有关方面禁止街头和公园“迪士高”时,他的歌声却离不开这种疯狂的节奏。

应当说,迈克尔•杰克逊所展现的一切,都与当时中国青年人中的追求相重叠,也与冲破以往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国情相吻合。所以,1986年或1987年,他的卡式录音带《黑与白》被翻版走进中国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陌生;而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他的MTV开始通过录像带传递的时候,人们更加觉得亲切。“哦,亲爱的迈克尔,你怎么现在刚与我们见面?”仿佛久别重逢的心绪,露布在青年人的心中。

不过,迈克尔还是有那么一点隔膜。中国需要自己的类似于迈克尔的标杆和英雄,以满足青春溢出的呼喊。1986年秋天北京体育馆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仅仅是一名歌手的崔健,穿着皱巴巴的军便服,斜背着一把破吉他,蓬头垢面地在麦克风前放肆地吼叫:“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那种迷惘落寞无奈却又不甘平静的怅然情绪,让蒙尘的青春,重新燃烧起来。

多年后,崔健说:“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迈克尔•杰克逊。”“当我们开始做音乐录影带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对象。而杰克逊在‘Bad里的舞蹈让人印象太深刻了。”

对杰克逊舞蹈印象深刻的还不止于崔健,还有现在成名的沙宝亮、央视主持人朱迅,还有当年因为跳霹雳舞而成为明星的陶金⋯⋯1988年,陶金因主演电影《摇滚青年》一夜成名,沙宝亮和朱迅都是这部电影里的街头舞的配角。而该片也造就了后来成为“西北风”的歌手孙国庆、屠洪刚等。

迈克尔•杰克逊给崔健注入了新的思维,也成就了中国的摇滚乐;他的标志性“太空舞步”,为中国的舞台开了另外一扇窗。在拥趸崔健这根标杆的同时,杰克逊的声音、舞步和装束,也开始与当时的青年人同呼吸,一直到今天这些青年人走进中年。

迈克尔•杰克逊走红时,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今天,中国已经习惯了世界,哪怕是在以往年代里敌意的意识形态。然而,在习惯了世界的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已成为过去时,中国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去品味杰克逊旋律,去体味他在生命缝隙中的抗争与呐喊。因此,面对他谢世的新闻,我们只能怅然若失地抚摸身上的印记,目送着一个英雄的远去,用他的歌《You Are Not Alone》作哀乐⋯⋯

But you are not alone(你不会孤单)

For I am here with you(我永伴你身旁)

Though we're far apart (不管天涯海角)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你在我心间)

But you are not alone(你不会孤单)

(作者为《炎黄春秋》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崔健印记杰克逊
不能忘却的时间印记
唯美江南的独特印记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共同“拯救世界”
一颗子弹的产权
印记
三十年后,死不回头
他,崔健
杰克逊电影海报公布
世界感慨杰克逊一生
“摇滚教父”的“傻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