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09-07-13 01:49余文盛
继续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余文盛

摘要:文章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积淀、科研基础条件、科研经费投入、学术交流等角度,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受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机构和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普遍存在研究的起点较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收集和处理文献的能力差、习惯低水平重复和简单移植、科研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水平不高、协同攻关能力欠差,等等。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较多,除个体因素外,教师群体之间、教师与环境之间还存在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和环境、制度的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束缚。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予以剖析。

一、人的因素

(一)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科研存在不少“误区”,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和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态度、教师是否具有主动参与科研的群体意识,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科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处于什么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科研是重点大学的事情,一般院校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师从事科研只是教学工作之外的“副业”,甚至认为是负担;有的教师认为科研是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对提高学院声誉、增强社会认可度见效快,而教学质量见效周期长,又不容易量化,对提升学院层次没有科研来得快;还有的教师把科研的目的定位在评职称上,为职称而科研,职称一旦评上了。科研就松懈甚至停顿不前了。在新建本科院校初创时期,这些认识上的差异还难以得到统一,“误区”还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对学院科研的发展和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教师中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和将科研与教学对立、不能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高校科研工作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这是从事科研最为宝贵和最具活力的因素。但是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对科研能力的影响非常重大。一般而言,教师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越高深、越前沿,越容易解决科研难题,科研能力越强;学科门类越多,学科之间教师知识结构互补、相互交叉和渗透越强,越容易攻克重大、全局性的科研课题;教师队伍中各层次人员构成合理,老中青结合,教师来源多样化,层次明显,有较强的异质性,其科研更容易经常保持朝气与创新的活力。而新建本科院校高学历教师多集中在传统学科,紧俏专业人才匮乏,高职称教师也多集中在传统学科中年龄偏大的教师中;教师中适应本科教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紧缺;为升本而引进的新教师中本科生占有相当比例,紧俏专业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科、学缘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力,高校都把人才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学校名气不响,教师发展机会受限,在激烈的高校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不但难于吸引到人才,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纷纷被条件较好的中心、发达城市高校“挖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优秀人才流失给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形成带来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三)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随着知识代谢周期的加快,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和融合,而学科又在不断地生长,各学科知识在不断细化的同时,又在逐渐走向融合,很难有精通各学科知识的通才。一些重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撑。因此,科研中的协作精神显得特别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习惯个人搞“单干”,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团队协作攻关的能力较差,其科研不仅不“经济”,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而且难以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不利于多学科教师参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科研基础不稳,缺乏深厚的知识背景,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稳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研究的问题和领域也比较杂乱,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和系统性,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科研能力也得不到升华。

二、环境的因素

(一)新建本科院校建院时间短,科研积淀少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本科的时间没有超过十年,重视科研也大多是从升本以后才开始的。而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逐步积淀的创造性活动,学院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没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积累,从事科研是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能力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科研的积累,科研项目偏少,学术空气也不够浓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相互促进、研究能力相长的可能性低。

(二)学科建设起步晚,缺少领军人物对科研的带动

学科是高校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依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反映了科研的水平和方向,高水平的学科点往往有一流的师资作支撑,是高水平科研的基础,学科建设所形成的学术梯队,通过高水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其团队科研实力和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为本科以后,仍然受到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口径狭窄的制约,学科基础薄弱,传统的文、理学科相对较强,应用学科力量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正在规划,学科群尚未形成,许多学科尚未形成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更是匮乏,缺少优秀拔尖人才领衔科研项目、带领相关学科教师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培养研究队伍、取得科研成果,进而提高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攻关的能力。

(三)教育经费短缺、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尤其是应用性研究需要的经费更多,没有经费作保障,科研所需要的信息、实验分析、实验测量等无法获取,研究假设得不到验证,科研活动的开展将十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得不到发挥。因此。科研经费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财力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所获得科研项目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项目很少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带有大量科研经费的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又很难得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被纳入专项经费资助的范围较小,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较少。而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不少地方财力较差,学校的社

会筹资能力又十分有限,办学资金短缺成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投入到科研的经费十分有限,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不少研究工作限于财力而无法实施。

(四)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和分散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备的科研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图书资料的前沿和丰富、实验设备的尖端与先进、网络信息的通畅与快捷,对教师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科研能力的发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升本前,不少学校已经超前预支,“寅吃卯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征地、基建和购买图书、仪器设备等,有的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债务。这些投入都是为升本而准备的,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很少用于科研。升本以后,学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因为学院重组和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生均教学资源反而下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科研条件改善的经费相应就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实验室设备陈旧落伍和分散;教师搞科研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短缺,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因特网络畅通性较差,数字图书数量不多,数据库少,有的学校还出现数据库资源未付费而不能查阅和下载资料的尴尬事儿,给教师查询文献资料和获取科研信息带来了困难,严重地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活动。

(五)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

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和同行交换科研信息、获得研究启发、取他人之所长、弥补自己研究不足的好机会。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局限,地方社会基础条件较差,人流、物流、信息流所带来的辐射信息与大城市相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学校很少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自然缺少了与著名学者和处于研究前沿的同行面对面式的、研讨式的交流和启发,很多时候处于“井底之蛙”式的研究状态,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捕捉机会、提高科研能力是极大的限制。

三、制度因素

(一)科研管理落后,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思想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开放意识,管理制度缺乏创新,要么沿袭以前的制度而略加改造,要么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造成制度执行上的困难。在科研评价与考核上,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任务和要求,有的学校即使有,但缺乏督促和考核制度,完成与否没有必要的惩治措施,制度上的缺失使许多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在激励政策上缺乏力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耗费心智的繁重脑力劳动,将牺牲许多的休息时间,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辛勤耕耘,在科研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小,在学习机会、职务晋升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从事科研的教师倾斜少,教师从事教学比从事科研更容易获得经济回报,即使不搞科研,也能够获得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收入。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指出,激励是管理上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是以自己的投入与自己所得结果的比值,跟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同类比值相比较,主观上感到公平与否,才会影响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受益上的倒置容易挫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教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搞科研,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教师培训制度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缺乏针对性

新建本科院校都花大力气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但缺乏教师培养的总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很多是为了完成学历教育而在职攻读学位,个别教师甚至是为了评职称或出去“轻松一下”而进修,很少针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送到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培养的。

四、其他因素

地方经济社会的期望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与大城市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区域经济规模小、门类少、层次低,对学校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成果利用的愿望和能力不足,要求不高。同时,当地政府和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信赖不够,认可度不高,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科研课题,首先想到的是外地的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舍近求远去寻求合作伙伴,甚至出现有的项目被委托到外地重点高校和名校,使本应当为当地服务的新建本科院校缺少本地科研项目作依托,教师参与不到重大科研项目中去,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