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基督教信仰

2009-07-12 01:24张小萌
百科知识 2009年22期
关键词:哥白尼基督教牛顿

张小萌

对于当代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来说,西方教会“迫害”科学家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即便是基督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西方社会,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中也仅仅看到科学和宗教矛盾对立的一面。这说明一个事实:主流文化认为,宗教和科学如水火两极,教会在科学萌芽的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大都是压制、驱逐、迫害,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史。但当我们跳出熟悉的思维框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却发现了历史的另一面。

一位研究中世纪科学史的历史学家林·怀特指出:“从13世纪到18世纪,事实上,每一位重要的科学家都用宗教说法来解释他的动机。”著名的科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甚至认为:“对科学可能性的相信,发生在现代科学原理发展之前,它是从中世纪神学无意识地派生出来的。”

《天体运行论》:基督教会的出版物

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通常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即以《天体运行论》在1543年出版作为近代科学史的“历史元年”。那么这位引领历史走入科学时代的人物——哥白尼与宗教是怎样的关系呢?他的《天体运行论》又是如何出版的呢?

哥白尼的父亲早逝,在孩提时代他被送给舅舅——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抚养。长大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训练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天主教教士。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了,最开始,他对出版此书一直犹豫不决,并不是因为他害怕被教会指控为异端(虽然在很多教科书中有这种说法,但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而是因为他想避免其他科学家的嘲笑,这些科学家仍笃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最终促使这部堪称科学史革命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是两位路德宗(基督教的一个宗派)教会成员,哥白尼的基督教徒好友——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和安德烈·奥西恩得。正如一位现代学者所说:“没有历史学家会掩盖这样的事实,即一位路德宗的王子(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克公爵)资助了哥白尼的著作出版,一位路德宗的神学家(安德烈·奥西恩得)安排了印刷,而另一位路德宗的神学家(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监督了该书的印刷。”

可见,哥白尼与宗教关系非常紧密,他本身是一名教士,而且并没有因为“日心说”受到教会的谴责或迫害。那本举世瞩目的杰作更是在多个基督教会重要人物的参与下成功出版。这一信息也许会使很多人感到讶异,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哥白尼之后众多贡献卓绝的科学巨匠与宗教的紧密关系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科学巨匠的虔诚信仰

哥白尼之后,在天文学上又出现了一位开创性人物——开普勒。他提出并经过实验证明的“开普勒三定律”将哥白尼的静态太阳系统带入到动态日心说系统,他还是把重量定义为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第一人,这个洞见后来被牛顿引用并形成万有引力定律。这位26岁就出版著作,并被授予皇家数学家头衔的天才科学家,也是一位笃信基督教的路德宗教徒。在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里,他把所有的荣誉和赞美都归于上帝,在他的临终时刻,牧师问他,他的信仰通常在哪里,他平静地回答,“单单只在救赎主耶稣基督的工作里”。他为自己写下了如此的墓志铭:“过去我习惯测量天空,现在我必须测量大地,虽然我的灵魂向天而去,我俗世的肉体却在这里歇息。”

开普勒的发现在其去世后得到巨大反响,回应这一反响的科学家中就有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艾萨克·牛顿。正是开普勒的行星定律帮助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使他成为科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但事实上,他对科学的热情却源于对基督教的诚挚信仰。数学家埃里克·贝尔说他“没有想成为别的,只想成为一名基督教徒”。他的许多著作更像是对《圣经》的回应,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也证实了《圣经》上的话:“上帝将大地悬在虚空。”

其实,牛顿很早就在他的自然科学工作里刻上了神学的印记。牛顿的家庭宗教气氛浓厚,他的继父是牧师,母亲则是虔诚的教徒。牛顿在剑桥毕业时,理应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却公开声明,为了更好地“侍奉上帝”,他将不接受神职,而代之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赢得了英王查理二世的特许。牛顿相信:“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中各种形式是如此绚丽多彩,各种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是别的,而只能出于指导和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自由意志。”

与牛顿同时代,并因发展了微积分学受到学界赞誉和推崇的莱布尼茨也是一名路德宗信徒。他在数学上的贡献至关重要,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没有数学家的成就,科学革命将举步维艰。他们将莱布尼茨称为现代科学的创始人。但这位重要的科学家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把《圣经》看作上帝的权威话语,并坚持认为在真正的信仰和有效的理性之间没有冲突。

从历史背景看近代科学

随着时光流转,更多的科学家如繁星般在历史天空中散发耀眼的光辉。在物理学界发现电流的伏特,以其名‘字作为电流强度单位的安培,提出电阻概念及“欧姆定律”的欧姆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启人类电气时代的科学巨匠法拉第不仅每天阅读《圣经》,还将其大部分收入捐献给教会。设置绝对零度天平的开尔文则认为基督教与科学高度兼容,并劝导那些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冲突的人“如果你更深一步地思考,科学将迫使你最终相信上帝。”除了物理界,“化学之父”玻意耳、“原子之父”道尔顿、发现燃烧原理的拉瓦锡、“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发现并创立微生物学的巴斯德

这些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大家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发现“把科学和宗教看作单纯的矛盾对立”是存有极大偏见的看法。实际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基督教总是教导并坚持只有一个上帝,一种理性的存在,那么按照上帝形象创造的人也就具有理性,并可以学习和研究他们所生存的世界。而在古希腊时代和东方文化中缺少这一预设,泛神论占有主流地位。怀特海认为,科学的起源需要基督教“坚持上帝是理性的主张”。基督教另外一个突出的预设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并独立和区别于世界。科学不会出现在持万物有灵论的地方,因为当每一种东西——石头、树木、动物……都拥有神的灵性和力量,人就无法把自然界当作实验的对象了。

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没有基督教传统,在近现代科学史上也贡献寥寥。帮助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几何学一直是一门实用技术,从未上升到理性高度。印度由于普遍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教,而抛弃竞争和技术发明,也使科学的大门向他们关闭。古代中国将人、社会与大写的自然界视为统一,也使我们的祖先不再自信用有限的头脑能够掌握和控制自然法则。

既然基督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和动力,为何大多数人忽视了基督教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呢?答案似乎要回到安德鲁·迪克·森怀1896年出版的《基督教界科学和神学冲突的历史》,自从那时起,随着世俗主义的兴起,无数大学的教授不加批判地接受怀特关于科学是基督教大敌的论点。因此,今天的学生和公众没有意识到,从中世纪到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科学家不仅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在他们寻求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理论中,常常受到圣经的启发和激励。对于他们,真理只有一个,而上帝就是它的作者。

当时光流转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唯物主义思想早已在科学界深入人心,更多的科学家成为无神论者,极少有人将信仰当作科学工作的目的和动力。在历史上,一些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争斗也时有发生,但我们更应该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看待近代科学家和他们的信仰,认真考据当时的真实历史,而不是以现代人的视角主观分析推断,将宗教和科学推向更远的两极。(文章代码:2214)

【责任编辑】林京

猜你喜欢
哥白尼基督教牛顿
人是自己的太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笔记大赛
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牛顿忘食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风中的牛顿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欧洲加速推进“哥白尼”计划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