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素养这一词是个地道的舶来品。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现在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公民的必备素质。在对湖南公民媒介素养调查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湖南省公民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对策。
关键字:公民媒介素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46-04
作者:曾耀农,湖南商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湖南,长沙,410205
基金项目:湖南商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课题“商科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媒的发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8YBB211)阶段性成果
一、调查目的
在传播技术的强力推动之下,媒介的力量在人们面前一次又一次的张显出其内在的魅力所在。传媒,已经不再是曾经只传播消息的中介机构了,它已经扩展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观念、行为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媒介素养也成为了公民的必备素养,媒介素养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人们的个人修养的高低。我们此次的调查是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同时进行的,是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湖南省公民的媒介素养状况,并且与大学生的现状进行比较。通过两次的调查分析,从而对如何提高湖南省公民的媒介素养做一番探讨。
二、媒介素养的概况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对于媒介素养,国际上把媒介素养的定义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指 人们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媒介思考者和有创造力的生产者,成为媒介公民;广义的定义是指人们面对传播泛滥的一种回应,用来优化媒介环境,是一种文化现象。据学者鲁宾分析,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简单地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它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媒介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对媒介工作规范的了解以及职业精神。
调查内容及过程
此次的调查我们面向全省的大部分市、县等,发出了80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5477份。从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我们调查分析出了如下的一些情况:
(一)广播电视媒介方向
世纪之交,早在传播技术的强力推动下,广播电视正经历着一场巨大变革。数字化是这一变革的技术核心。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电视的隆重登场,成为广播电视自身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对湖南省公民媒介素养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对时下的传播媒介中更倾向于哪个的调查中,发现选择网络的占到30.5%,而选择电视的是26.9%,选择广播的甚至少于选择报纸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的兴起和发展已经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是时效性强,覆盖面广,但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如稍纵即逝,按顺序收听收看。而网络的传播优势在于其时效性强,全球传播,形式多样,自由性强。可以说既囊括了传统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再内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又同时具备了他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网络媒介也就在情理之中。对电视等传播媒介插播广告,大家以为部分还是不错的,占到了47.4%,这说明受众的素质越来越高,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以一味肯定,采用的是一种客观地看待问题的方式。
另外,我们还调查分析发现,插播广告频率之快数量之多也是引起受众反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注意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在对新闻联播改版的看法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好的占到44.7%,说明大部分受众还是认可改版的,认为老牌的电视节目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也就给我们广播电视人提供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要想把我们的电视节目做强做大,不断满足受众新的口味和要求,就需要与时俱进,在节目中出新点子,新创意,使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而湖南的电视节目正是做到了着一点,节目立意高,创意新,能够尽快明确办节目的宗旨和风格,能很好的把握时代脉搏,抓住青年这一群体的兴趣所在。受众对于从广播电视中所获取的信息的形式等的要求的也是不同的。希望了解国家政事的有26.9%,了解娱乐新闻的有25.4%,都了解的有40.4%,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也有7.3%。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说明各年龄阶段的受众需求各不相同外,也说明电视广播媒体中也确实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二)报纸媒介方向
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有42.1%的社会人士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会被淘汰,但这是比较长的历史范畴。41.3%的社会人士认为报纸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失.看来报纸对于这些社会人士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而认为会迅速消失的人不足两成.这就说明,报纸在很长时间内是可以发展甚至创造奇迹的。另外,由于已养成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心理,以及报纸特有的性质:真实、感性、质感等特性。报纸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还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时下我们社会人士主要阅读倾向主要是杂志30.5%,电视26.9%,还有报纸17.9%这进一步说明,纸质媒体在目前仍然有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人们的阅读方式的改变还没有由学生这一层面向社会人士这一层面改变.这一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这一组数据中看出:调查表明:33%的社会人士是为了看新闻而产生接触媒介的动机的,而这一数据仅比娱乐性少1个百分点。我们的调查表明: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娱乐性强是社会人士选择媒体的重要指标,分别占了被调查者的26.7%、18.2%、19.8%,报纸是所有媒体中最真实、最权威的。有37.8%的社会人士认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最真实,而且报纸的报道最为深入透彻。有65.1%的社会人士认为计算机传播信息最为快捷。最为快捷的信息传播使人们对它的真实权威表示怀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混乱,网络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但质却偏低,法律对网络方面的管理有很多的漏洞。网络好似一口大染缸,什么信息都有,杂质很大,信息多却很乱,没有人来疏理,无选择性,原创信息不多,报纸在信息传递上是以“质”取胜。
目前经常看报纸,有时看报的习惯的人将近三成。调查表明:社会人士有24.2%,经常看报纸。有26.6%的社会人士表示自己有订报的习惯。这近三成的读者是目前报纸和主要媒体的群众基础。至于经常看报纸的人数明显低于订阅报纸的人数,原因可能与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有关。
调查中和52.4%的社会人士中主要的人群看报纸都不是连续的,因此增加新闻的吸引力成为所有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受调查者有35.8%的社会人士经常阅读三湘都市报与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三者三分天下,差距不是很大,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这也导致了三者的竞争更为激烈。
媒介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32.8%的人认为是应该往大众化发展,而 31.3%的人认为应该是往高雅化发展.这一调查数据向我们证明了报业在未来有两个明显的发展方向:专业化的针对一定方向受众的受体,另一个是大众化的新闻报导或是娱乐性新闻报业。
媒体对人类影响很大是不言而喻的,有54.7%的人认为很有影响,这一数据还是低于我们的想象,19.8%的人还认为没有影响,这值得我们反思:信息时代不应该让媒体受到如此的冷漠。
(三)网络媒介方向
很多人选择网络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网络作为新时代崛起的一种传媒工具存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更新快;娱乐性强,游戏、电影、电视剧等满足了大众口味;使用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33%的公民接触媒介的动机就是获取新闻,33.4%是为了休闲娱乐,20.8%主要目的是方便学习,11.8%则只是想消磨时间,而这些恰好是网络可以满足的,所以更多人倾向于网络。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是非常普及了,但是在很多方面公民还是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调查显示在允许的情况下,18.7%公民选择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家人朋友联系,63.7%的公民选择电话,17.6%的公民选择传统的书信。65.1%的公民认为网络传播媒介是最为快捷的,而7.3%则同意报纸是最快捷的。在真实权威方面,只有17.7%的公民认为从网络获取信息具有真实权威性,28%认为电台的权威最高,16.5%相信广播,而认为报纸最具真实权威的达到37.8%,这就表明:公民对网络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大多数公民上网娱乐的成分较多,没有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家庭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一些公民没有条件方便上网,据调查46%的家庭没有电脑;网络新闻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靠性,以致38%的公民选择有时间限制的报纸来了解新闻而放弃了快捷的网络。由此有关部门应该加紧促使网络的规范化,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的功能多样化增加了公民上网的目的性。调查显示,28.6%的公民上网是为了聊天,26.3%为了玩游戏,23.4%为了看电视,而只有21.7%的公民能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阅览信息资料,11.5%的公民选择在网上购物,31.9%的公民表示从来没有在网上买过物品,主要原因还是鉴于网络的不可靠性,法律对网络的督促性不强。再者社会上使用网络的群体颇低龄化,而主要消费群还是以中年人为主,这就抑制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网络的发展带给中国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调查显示积极的方面有:由于计算机普及,方便快捷的网络,受众面广,知识量大,就促进了中国媒介转型和改革,带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丰富了中国媒介类型,使其多元化,大众化。紧跟时代潮流。增强中国媒介的竞争力。消极的影响有:威胁中国传统媒介行业,垄断中国媒介市场,网络资源共享使抄袭,虚假等诱惑,特别是对学生而言,使其心生惰性,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开发。由于国家法律体系中有关网络的法律不健全,使得不法分子常利用网络传播大量淫秽、暴力等有害信息,摧残受众的身心,使网络的阴暗面开始暴露,造成社会上众多不法案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定。
三、对湖南公民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一)现状分析
整体看来,湖南省公民的媒介素养还是处于一个不错的水平。湖南的媒体事业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公民与媒介的接触,以及对媒介素养一词的概念性相对来说较低,只有40.5%,没有达到一半。主要原因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一、公民整体在时间、兴趣等方面较大学生来说要少,这不仅是时间累计的结果,也是个人素质方面的修养所得;二、公民由于自身工作或知识范围的限制,接触的媒体相对大学生来说要窄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内虽然有地域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充沛,这也使得大学生对于媒介以及媒介素养的概念有一定的接触。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传播媒介带来了很大地冲击。人们都是跟随着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对传统媒介的与时俱进的重视度是不够的。为什么公民会不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呢?为什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会相对来说较高呢?是否是学历等知识型方面的限制而导致的呢?那么又该如何提高公民的整体媒介素养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应对策略
信息时代,公民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来自学校的正规教育,大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提高公民选择、使用、分析和鉴别媒体信息的能力(即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那么又该如何提高公民的媒介素质呢?我们从调查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从媒体的宏观角度来看
(1)提高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认识和使用意识
依据霍尔1980年提出的“编码—解码”模式,众所周知的事实必须加工,被组织成话语,翻译成可理解的听觉、视觉或听觉—视觉符号,然后才能被受众接收,因此媒介产品是现实的编码,是现实和受众之间的介质。媒介产品的生产者运用符号手段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内容传达给受众。由于当代发达的通讯和传输技术的利用,以及媒介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人们很容易沉醉于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优美的图画、动听的声音等表层的享受中,而注意不到媒介对自身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介因此塑造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媒体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向现代公民提供生存于信息时代的技能。媒体和学校相比,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媒体与大众接触广泛,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而且形式优美灵活多样,更容易使人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因此由媒体作出的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受众理解当代媒介文化的能力,对媒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2)提高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鉴别和欣赏能力
实际上,媒介对社会并非只能产生负面影响,媒介与大众的关系也不应为“对立”或“抗拒”,但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养的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突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成交错抗衡的状态。因此大众的媒介素质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媒介可能的负面影响,并起到建设性作用。媒介素质教育是终生教育,启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理智的思维能力是其关键。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规范媒体,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也确实应该提高了,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操控和宣传的解毒剂。
这是媒体和受众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媒体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受众解读媒体的方式,有利于生产更好的产品。对受众来说,改善了认知结构,提高了欣赏水平,并可以督促媒体生产健康精良的产品。
(3)促进受众对媒体的参与和互动
文化传播是通过传受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因此必须促进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参与和互动,才能确保媒体的发展,这种参与和互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参与意识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不但对获取不同来源的信息感兴趣,而且会主动地成为媒介产品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第二,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受众通过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第三,双方要知己知彼,才能避免受众错误地解读媒介信息。
2、从编辑的专业角度来看
编辑是报刊出版业的积极参与者,一般对出版物有较多的认识。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使报刊出版业正处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体制革新的转型过程中,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编辑对出版物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因此,编辑要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就需要较高的媒介素养,如对媒介认识上的及时、深入和前瞻,以受众为中心、效果为目标等新的运行理念,都值得编辑好好琢磨。
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出版工作者准则,分辨是非,通过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应有的高尚职业道德修养,以大众利益的追求为最高追求,健全完善编辑人格,提高文化参与意识,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努力使自己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都能以出版工作者准则作为标准,默默无闻,讲求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抵制各种诱惑,担负起为社会、为现代人呼唤道德的历史重任。
因此,编辑必须严格履行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把关人的责任,要把好思想政治关、舆论导向关,还要从出版专业要求的角度,把好业务质量关。因此,编辑要有高度的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精神,才能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严格把关,防止传媒功能贬值,或成为个人、小团体的私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从青少年开始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
[2]姚云.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5.(1).57-61。
[3]郭毅.论媒介素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1)
[4]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05)
[5]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
[6]陈先元.邬彬彬.王翰.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及社会定位[J].新闻界,2005(5 )
[7]石峰.转变职能 依法行政 加强管理 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在2005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传媒,2005(11)
[8]张诗蒂.媒介:公民素质的提升者[J].新闻界,2005(4)
[9]蒋维.迎合还是吸引[J].青年记者,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