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应和
绵阳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绵阳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5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16所,职业高中12所;教育部门办19所、其他部门办13所、民办17所;在校生84 353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8 663人,普通中专24 133人,成人中专14 828人,职业高中26 729人;专任教师2 535人,其中:中职408人,普通中专736人,成人中专403人,职业高中988人。
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职高6所。开设主要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数控、机电、机械、建材、建筑、烹饪、服装、汽车制造与维修、旅游航空服务、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等。已建成2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实习实训基地,10个重点专业实验室,5个劳动技能鉴定站。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70%,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5%,“双师型”教师达到30%。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
现状分析
尽管绵阳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
1.缺乏统筹规划,学校自谋发展。
目前,内地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其主要市场仍然是沿海发达地区,而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因素明显薄弱,尤其是涉农专业、师范专业更是越来越少。所以,学校与当地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而得到当地企业对学校技术装备的支助也相对较少。
在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竞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学校之间盲目追赶热门、相互厮杀的现象,缺乏良性竞争态势和发展环境。
办得比较好的普通中专,也在不断向大专靠近,尽可能升格。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宏观布局与调控,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9所,其中开设机电、电气、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22所,开设计算机专业的32所,开设机械及加工专业的18所,开设艺术专业的12所,开设服务管理专业的15所,开设烹饪专业的3所。由此可见,专业涉及面太窄,部份专业过于拥挤。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明显地出现“生源锐减、就业困难,提升升不上去,下马又不甘心”的“鸡肋”现象。
普通高校的扩招,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给学校技术装备的发展构成重要的制约因素。
2.缺乏专业师资,学校自培自用。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职业高中和民办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甚为缺乏。职业高中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中学,而且主要是初中,大专院校对口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一般也不愿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普通高中教师一般也不愿意到职业高中任教,造成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民办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状况就更差。
职业学校为了开课的需要,只得鼓励和要求文化课教师函授、自学专业课,花钱送教师参加假期高校培训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但这样的培训班名额非常有限,理论讲述过多,实践操作不足。即目前大部份专业课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型过来的,他们虽然很努力,但很难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加之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重,除了带学生实习时可以接触到生产一线的设备和环境,平常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更难接触到发展迅猛的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职高的专业教师们反映,由于学校设备落后,所教技术可能早已落后于市场需要,经常带学生外出实习或就业时,会遇到新问题,教师本人都没有接触过,很难解决,场面十分尴尬。
学校也在尝试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外聘专业教师,但往往没有可靠性。学校在没有足够专业师资的情况下,也不敢冒险开设新专业。但也有个别学校没有不敢开设的专业,先打招牌招生,再找师资顶替,“不行也行”。
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了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效益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3.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运转艰难。
绵阳就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出台了红头文件,但“职业院校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的经费投入政策远未落实到位,“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市、县政府统筹其中的0.5%用于发展本地职业教育”的规定也没有得到保证。各县市区政府也还未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甚至一些县市区还以多种名义从职业学校中收取多种费用。致使教育部门办中等职业学校运转异常艰难。
4.缺乏专业设备,学校“三实”薄弱。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实习(简称“三实”)专用教室或基地及其相应设备非常落后,如果按国家教育部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装备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的需要计算,现有专业设备及其总投资还不足20%,全市已建成的1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职高,2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实习基地,10个重点专业实验室,5个劳动技能鉴定站,设备配置都不达标,更何况一般学校、一般学科、一般“三实”和设备。
市内一所职业高中,开设了数控专业,但仅有一台教学模具型数控车床,一台50年代的淘汰铣床。14个班机械专业,仅有焊工、钳工、车工3个简易实训室,5台陈旧电焊机,35个工位。电子专业7个班,仅有一间教师们自已组装的多功能装配室。计算机专业9个班,加上其它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共有22个班要上计算机课程,5个机房其中3个已严重老化,无法开设动漫课程、无法安装电子商务应用软件、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等。
另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办烹饪专业6个班,96年专门修建了烹饪专业实训室,但仅能供两个班使用,现所使用餐具、灶具均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由于场地所限,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不能让学生随时操练刀工。作为老牌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年年萎缩,中等教育水平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房设备老化,没有资金更新换代。机械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但电焊机只有10台,新老车床只有5台。文科性质、管理性质的的专业更谈不上实训基地建设了。
相比之下,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专业设备配置要强得多,他们办学时间长,过去部门办学时,国家和企业投入大,专业设置指向性明确,与企业紧密相联,“三实”建设基础扎实,学生实训、实习与上岗生产可以平稳过渡。比如:绵阳水电学校、绵阳农业学校、江油工业学校、绵阳卫校、绵阳财贸学校、5所中等师范学校等,为绵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量可用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实验室装备普遍很差,过去国家有规定,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学仪器设备按普通高中二类配备,但多年来,由于经费体制原因,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只关注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课教学仪器设备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者,对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特点(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开放性特点(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认识不足,对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也很难下决心来重点投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受普通中小学教学模式和习惯的影响,对职业教育过程中以传授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主的实践环节,不习惯、不熟悉、不重视、难胜任。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实训条件不足,但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也难。目前,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是学校主动去向用人单位协调、联系,如果不涉及实习成本,不影响企业生产,则容易被接受,比如:服务类、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产业等。如果是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将会受到工作环境、机器设备、技术秘密、实习材料、安全责任、食宿条件的影响,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国家没有规定,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实习应承担什么义务。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技术装备条件所限,基础实验开设很差,生产性实训开设更差,学生一进入实习阶段就感到茫然,好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用不上,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一般企业也不会主动把车间当作学生的试验场。
民办职业学校“三实”装备两极分化很明显,好的确实很好,差的几乎为零,一般规模小的民办职业学校都选择投资成本低的专业,即使需要专业设备,也没有按教学要求装备,而是把重心放在招生上,与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竞争。
所调查的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均报送了按办学规模和开设专业教学要求应该补充装备的专业设备,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装备标准比较,基本上都是需要从零开始,重新装备。而仅电子专业实训室按一般配置,大约就需要120万元;数控加工实训室145万元;电机电器控制25万元;焊接21万元;制冷制热30万元、汽车维修35万元;数字模拟电路20万元。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简直是“天方夜谭”。
教育技术装备问题与对策
作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也仅能从管理上作一些辅助、引导和服务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普遍很差的问题。但可以向决策部门提供一些调研情况和建设性意见。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政府统筹规划、管理职能。
中等职业教育首先要面向市场,但也需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宏观管理职能,尤其是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方面。
2.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兼顾劳务转移培训。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应首先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打产业,由此来确定所要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办学水准。在这个基础上,再面向发达地区人才需求,扩展举办相应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
要处理好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下岗职工培训的关系,两者不能取代。一方面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向外地转移,但更重要的还是系统培养本地所需技能人才。
3.统筹规划办好一批骨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市场,由地方政府,统筹规划一个区域内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发展方向、专业设置。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一批以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有相关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化、集团化。
绵阳近5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可以选择一批国办普通中专、企业办技工学校、教育部门办职业高中和部份优秀的民办职业学校,根据一段时期内人才需求订单,大致分布到相应学校,每所学校有相对独立的专业设置。比如,电子信息、机电电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为绵阳技能人才需求最多的专业,以具备条件或条件相对较好的一所或几所学校为主体,专心致志地办好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骨干专业、重点专业。
4.横向拓展探索职业教育“三实”建设新机制。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实验室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课教学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基础学科、公共学科、工具学科等文化课程的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随着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分科已经逐渐淡化,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对中等教育文化知识范围所涉及的实验、试验、实践技能,都应扎实掌握。比如:生态环境专业,对于中等教育范围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实训技能,都应该好好学习。制定“标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有关教材,满足实验、实训的教学需要。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一般为6∶4。所以,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责无旁贷地履行职责,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技术装备和相关科学的实验室建设。
加强生产性实训室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立足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而且要尽可能建成生产性实训室,尽可能缩小训练与生产的距离。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所受干扰少,训练目标明确,效果好、效率高,尤其是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非常明确本校的发展方向和设置专业,从而就可以按标准规划、分步实施实训室建设与装备。全市22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专业,如果每所学校都按标准装备电子实训室,其难度大到几乎是无法实现,如果统筹规划后集中到5所左右的学校开设电子专业,那么按标准装备电子实训室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对集中开设专业,其实训室建设还可以分为校内基础部份和校外合作部份。校内装备基础设备和设施。如果使用率相对较低的重型、高投资设备,可以有四种方法解决装备问题。
一是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部份生产车间,同时设置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室或基地,当然这需要政府引导、双方友好合作。
二是可以考虑一定区域内选择地理位置和条件相对适中的某一所学校,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的专业实训室,供几所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学生共享使用。类似于对外开放的实验实训中心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专门供相同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甚至还可以探索,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经营这个“实验实训中心”或“附属医院”,其主要职责就是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验、实训条件,解决生产性实训中的原料消耗、产品市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问题。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规范行为、保障安全。
三是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合作,把生产性实训室建成劳动技能鉴定站。
四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列项、通过招标方式由专业公司进行虚拟应用软件的开发,供中等职业学校使用,比如: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教学版”,与建设同类实训基地相比,既可以辅助教学,也可节约成本。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环节。
校内实验、生产性实训,毕竟也是有限制的,不能代替直接性生产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应该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学校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建议:
一是政府当红娘,协调企业按生产需要和装备标准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政府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由企业解决实习材料问题,指定师傅带徒弟,学校主动和企业协调好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上岗规范、纪律规章、技术秘密、食宿方便、设备与人身安全等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赢关系。
二是学校带领学生进入已经签约的企业“顶岗实习”,把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完成上岗前的过渡。
三是建立学校附属工厂或附属车间,除接待学生实习外,直接对外生产。学校带学生实习实行有偿使用,学校教师也可以作工厂或车间的技师、专家或师傅。
5.建设高水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发挥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效益的关键。要像抓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人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引导企业优秀专家、培训技能人才兼职或轮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一种优秀专家或高技能专门人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为光荣的氛围,或作为优先评聘专家、高技能人才的履历参考。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普通大学生或高职院校学生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事业。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的文化课在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掌握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在本地区、本行业的技术权威、教学权威和“双师型”名优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或技师证书的集中考核鉴定紧密结合。
6.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现代型企业其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很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要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掌握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首先是一个现代型、资源型、实践型、信息化、学习型的校园环境,随时可以给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信息化技术环境也是学校与外界、社会、市场紧密联系、沟通、交流的信息窗口和发布平台。
7.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评估。
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像抓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那样,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群策群力狠抓中等职业教育过程管理和教育质量。目前靠一个科室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力量太单薄。比如:师培、教研、技装、督导等部门,要加大力度深入到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调查研究、指导服务、组织活动、检查评估等,要按年度给各部门下达相关工作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
要在贯彻执行国家一系列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一个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问题立项为教育科研基金课题,公开招标,系统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和决策方略。比如:人才标准问题、学校布局问题、专业设置问题、课程开设问题、师资建设问题、技术装备问题、教学评价问题、信息化发展问题等。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
标准建议
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可以引导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也是体现办学实力、办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教育部于2007年已正式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发达地区早于本纪初就已开始拟定本地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1.四川省作为内陆地区,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要,要学习发达地区,积极发展面向本地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要围绕四川省《关于推进和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试行)》(川教[2006]69号)所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率先出台适合四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技术装备标准。
2.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所需技术装备与行业技能鉴定、上岗考核以及行业相关资格认证考试等专用设备配置结合起来。要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把前沿技术和最新科技产品引入中等职业教育领域。
3.制定“标准”,应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参考有关教材,满足实验、实训的教学需要。并尽可能与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职业环境相一致。校内实验时,要确定实训室的间数和面积,要考虑班级数量,每班学生数量或工位数,每个学生完成正常学习所需要占用的面积和每个学生使用实验器材、实训室的次数。要考虑校内文化课公共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要完成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4.仪器设备的数量,要本着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要求,按班级数量、每班学生数量和教学要求来确定。如果是贵重仪器设备,则可采用学生分组轮回实验、实训或到公共实训中心去的方式确定数量。
5.环境和设施设备要求,一般要考虑照明、遮光、通风、温度、湿度、电源、水源、防尘、防静电、通讯等需要。
6.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应注重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环境建设,尤其是仿真、虚拟专业实训软件的广泛使用。
7.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应尽可能考虑技术装备资源共享,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区域内某专业公共实训中心,学校不需要再重复投资。应尽可能降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成本,尽尤其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全新的工作领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一定能不辱使命,在其中做出光辉的业绩。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