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金融证券化曾被当作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最近,证券化产品在西方国家却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这在英美等国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英国《金融时报》7月6日报道称,高盛和巴克莱等投行目前又在蠢蠢欲动,希望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尽管巴克莱资本全球信贷解决方案董事总经理杰夫·斯迈莱斯辩称,“新的智能证券化不同于以往造成金融危机的那些衍生工具”,然而《金融时报》的帕特里克·詹金斯却指出,这在概念上和那些“罪魁祸首”并无分别。
开始打衍生工具“算盘”的并非只有这几家投行。路透社7日的报道称,全球每年铁矿石高达8亿吨的交易量让各投行垂涎欲滴。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莱都表示将考虑推出铁矿石投资衍生产品,而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其实早在去年5月份便已经开始“下水”,而新加坡交易所也已悄悄开始了尝试。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定,由美国“次贷”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其罪魁祸首是过多过滥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复杂的“电子数字”吸引全球大量资金进入高风险金融投资领域,累积了大量金融泡沫。如今全球经济正在艰难爬坡,而金融衍生产品热却似乎要卷土重来了,难道这些投行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了吗?
《华尔街日报》6日援引标准普尔公司的数据称,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差钱”。根据该数据,在2012年12月之前,将有1.9万亿欧元(合2.7万亿美元)的欧洲金融债务到期。而与此同时,美国将有约1.1万亿美元的优先银行债券到期,加上各评级机构不断调低老金融衍生工具信用等级,急于应付到期债务的各大投行都使出浑身解数,冒险开发新产品,甚至不惜咬牙提前还清政府注资,以避免可能的羁绊。
美国广播公司7日的分析指出,由于股市开始回暖,“触底论”逐渐有市场,消费者开始重新对次级贷款等衍生工具产生兴趣,因为银行利率实在太低,而通涨的威胁已渐渐逼近,他们迫切希望寻得更高效、回报更多的投资方向。此外,由于目前的市场氛围,各投行所推出的新工具都大打低价促销牌,也会吸引一些大胆的、想要捡到便宜的投资者。
然而,对于推出新的金融证券化产品,市场普遍持审慎态度。路透社7日的报道援引一名亚洲大型钢厂高层的话称:“我们不想过多寄希望于衍生工具,因为它‘太失真。”而《金融时报》6日的报道也预言,一些监管机构预计将出台更严格政策。瑞士《市场与营销》6日更是坦言:在新的、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成型之前,这类产品的危险系数绝不可以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