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垚
摘要“闹洞房”是以开玩笑、戏谑,作弄婚姻当事者以及婚姻相关者为主要特点的庆祝婚姻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传统婚俗的组成部分,而“隐喻”则是将事物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的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事物的功能,赋予婚姻“闹洞房”中的隐喻不仅使其多了一层又一层的特殊功能,更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神秘而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闹洞房隐喻功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33-01
“闹洞房”是以开玩笑、戏谑,作弄婚姻当事者以及婚姻相关者为主要特点的庆祝婚姻的一种形式,是传统中国人婚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闹洞房求喜庆心理的深层则是兴旺发家。故从古至今,凡取亲纳妇必有人闹洞房。
闹房之俗,相传于晋代,但推其渊源则在西晋之前。汉时,新婚之夜,亲人在洞房窗外窃听洞房内新婚夫妇的言语动静,俗语叫“听房”。《汉书》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夫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闹房之俗至唐代,愈加泛滥,不但男亲家属,贺客宾朋都有戏谑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拦阻,品头论足,抚摩取笑,需索刁难。宋代,吴郡取妇之俗不同于中原但也有戏弄新妇之风。明代以后也有一些闹房习俗的记录:“明朝时民间有闹房的习惯,叫‘谑亲,又叫‘弄新妇。”清代,这一习俗仍盛行不衰。《冠婚丧祭考》记载:“民间风俗中有看新妇的习惯。举行婚礼的时候,亲戚,朋友,族人和邻居不分老幼,一连数日都来观看。”①
康拉德把隐喻分为“语言的隐喻”与“审美的隐喻”两类,指出前者强调了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后者是要给一个物体以新的印象,使它“沉浸在一种新的气氛中”。②卡希尔的《语言与神话》试图向人们说明神话的隐喻思维实际上乃是人类最本初、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为“语言”这一人类思维的“器官”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就是“隐喻的”,语言的逻辑思维功能和抽象概念实际上只是在神话的隐喻思维和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知识和全部文化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之上,而是建立在隐喻思想这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之上的。③所谓“隐喻”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事项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的反映事项的功能或作用。正因为隐喻的力量使得人类存在了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的意指功能,并赋予了闹洞房习俗顽强的生命力。
一、社会功能的隐喻
在具有“人伦中心”取向的传统中国,结婚从来就不仅仅是结婚者自己的事,而是家庭,家族及至社会的事。许多婚俗是出于对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考虑而设,也就是说,中国许多婚俗的产生和延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引发的的社会功能,“闹洞房”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一)密切新娘与新郎的关系
“闹洞房”习俗的存在与传统中国婚姻缺乏婚前交往有关,“闹洞房”的目的则在于在众人强制下密切新娘新郎的关系。使原来没有交往,甚至没有见面的一对新人迅速亲近,使新娘对于即将到来的夫妻性生活有一个心理准备,这对缺乏婚前交往的传统婚姻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娘角色转换进而适应新环境
结婚使新娘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闹洞房”中对新娘的各种嘲笑调侃,羞辱乃至粗野的动作,用近乎强迫的手段驱除新娘作为一个少女的娇羞,促使她迅速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婆家这一新环境。
(三)“雅”“俗”文化互补
我们社会有两个文化传统:一是“雅文化”传统,一是“俗文化”传统。“雅文化”传统很大程度是一些圣者贤人提出的,反映社会理想的文化;而“俗文化”传统则是在乡野社会流行的人们普遍易接受的文化。“闹洞房”是一种民俗,当然属于后者。“闹洞房”是一种采用近乎暴力的方式促成妇女履行和转换角色的仪式,它实际上是借助众人的力量促使女性角色的转换,这就允许有短暂的混乱,只有通过这短时间的角色混乱才能实现长时间的角色秩序,表面上看来闹洞房仪式上的角色混乱状态与儒家思想倡导的理想秩序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俗文化”传统使人们的实际生活接近了“雅文化”传统提出的理想秩序。④
二、娱乐功能的隐喻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由于交通信息不发达,以及其它方面的因素制约,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特别到了农闲季节人们闲来无事。当人们的生活缺乏多彩的娱乐活动的有效填充的时侯,参加婚礼自然成了娱乐的另一取向。
三、巫术功能的隐喻
巫术是人们借用某种超自然力量试图影响驾驭自然和人事的行为。巫术活动试图用人为的力量来干涉超自然力量以使其为人服务,实现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的愿望。“闹洞房”之俗就有许多巫术色彩,这些活动有的看上去荒诞可笑,但它们在心理和精神上满足着人们的某种需求,也就是说“闹洞房”习俗存在某种巫术行为。
(一)“越闹越发”——祈求家族兴旺发达
人们常言道:“闹发,闹发,越闹越发”,而这句俗语所体现的是人们对闹洞房寄予的希望,人们把“闹房”与家族命运联系起来,用“闹”的方式祈求家庭兴旺发达。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提到“生殖崇拜是人类早期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繁衍后代本来就是婚姻的重要”。⑤希望新娘早添贵子,家族繁荣兴旺,这是结婚人家最大的心愿。这个主题在闹房活动中借助巫术的方式反复出现,如中原地区流行的“撒帐”就是较为典型的表达生育愿望的巫术活动。
(二)“人不闹鬼闹”——袪凶避邪
“人不闹鬼闹”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它表达了人们对新娘身上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邪气”)的担心并希望通过闹房仪式来驱除新娘身上的危险因素以维护家庭平安的愿望。传统中国人普遍认为只要许多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袪避凶邪,魔鬼害怕人多,害怕吵闹,热闹的气氛说明“人气盛”,人气盛则可以吓退鬼怪。
四、性教育功能的隐喻
“雅文化”传统极力贬斥人的性欲望,把性视为龌龊下流,强迫人们的行为升华。主流文化对性的极端排斥无法使人通过正常方式获得性教育,充满性意象的“闹洞房”活动自然成了性教育的一种手段。人类要生生不息,就要繁衍后代,繁衍后代又必须对性知识有所了解。闹房中的种种充满了性意象的“节目”,使新婚夫妇获得了性生活方面的知识。
“闹洞房”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文化习俗,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国民的文化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密不可分。从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那是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塑造的另一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