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桂梅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该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体会。
一、 树立新理念,营造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而处于绝对服从地位,教师靠指令和专断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法上教师主要采取讲述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习惯地处在从属和被动地位,自信、活力、热情不足,因而他们的创造力将受到严重限制。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成功的创造力的教学与训练自然也离不开它。教师应能够专心听学生的叙述,接纳学生的反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评估,在课前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才愿意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促进教学的成功。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当学生提出了独特的意见与想法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暂缓判断,给予鼓励。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实事求是地给予带激励成分的评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发表意见的积极性,也只有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其中的情意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强化等功能。而情意因素的激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教与学都处于放松欢愉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人的思路越开阔,越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其创造力越高。反之,一个人的思路越狭小,越不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其创造力就越低。当今,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仍是以传统教法为主,教师包打天下,以讲代教,以教代导,教师重知识的传授,重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但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动手动脑,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同步,甚至脱节,学生学到了知识却没学到方法,不能用分析历史的一般法则去把教材的结论、观点转化成为自己的观点,搞清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其结果是智商高、成绩好的学生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模仿老师的思维去解决一些问题,但一旦历史情境发生变化,或者历史结论、历史观点与所学知识有一定出入,则无所适从,思维能力进步缓慢。至于成绩差的学生则收获更小。历史的既往性特点决定了它无法重现和演示,学生感知历史事物的主渠道是教材,但由于受篇幅、课时的限制,教材所交代的一些史实往往非常简单,很多历史情境被隐去了。老师所阐述的一些结论和观点,没有足够的历史情境支持,往往比较抽象,并且是站在现今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论证的,因而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完整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以当事人或者当时的局外人身份去感受历史,理解历史结论和观点,解决相关历史认识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凭教师枯燥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概念到概念,就不能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层探究的兴趣,更不能深化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之中想象、设计和解答各种历史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激活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三、 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远距离联想的能力
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世界上任何发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造实际上是知识在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没有知识,就没有所谓的创造。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历史课本的知识和大纲要求学习掌握的内容,还要渗透相关学科如中文、地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与社会发展进步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文化传统、现代观念以及现代思维方式等内容,提高学生远距离联想的能力。
如《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节,课本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是: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的著名企业及其分布、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我们在学习这一节时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以外,还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主要兴起于轻工业的原因、企业分布在几个主要的沿海城市的好处、这些企业工序以及工人的待遇等,再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明白民族资产阶级兴办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辛酸。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的分布及交通运输情况,合理地规划本地区的工商业的分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诸如:企业的分布与资源的分布、交通的便利与否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地区工商业布局的规划,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情况并增强了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这样通过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不再只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分析历史,而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考虑历史问题、历史现象,从而增强了学生远距离联想的能力。学生的远距离联想的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汤姆·霍尔特.历史的思维叙述、想象和理解[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赤城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