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
[摘 要]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多方位角色的定位,这种定位既来自于国家自身的,也来自于国际体系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国家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迅速积极应对危机,参与重大国际事务协商,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家身份也同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地区性大国转变为世界性大国,从非市场化国家向中国特色市场化国家转变,充分体现了一个自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国家身份 金融危机 世界性大国 非市场化 中国特色
一、国家身份和国家身份改变
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多方位角色的定位,这种定位既来自于国家自身的,也来自于国际体系的影响。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认为,国家是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实体。身份是一种主体或单位层次的特征,根植于行为体的自我领悟,但是这种自我领悟的内容常常依赖于其他行为体对这个行为体的再现与这个行为体自我领悟之间的一致,所以身份也具有主体间和体系特征。[1]从这个层面上说,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是基于国际社会承认之上的国家形象与特征的自我设定。笔者认为,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国家身份是由自我持有的观念和他者持有的观念构成的,当两种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国家身份就会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发生变化。顺应国际趋势,对国家身份进行准确定位是一国正确地制定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内对外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身份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中国从一个负向革命型的国家转变为正向现状型的国家,即从一个对国际社会持不融合态度具有反抗性的国家转变为新国际社会秩序的建设者和积极参与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既重视自身制度改革,又大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合作,发展与大国外交、邻国外交、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更加积极负责任的姿态参与国际重大事务。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2]一国的国家身份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这并非意味着国家身份是静态不变的。随着国家自我发展和国际关系发展,身份要素变化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认为,国家身份的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国家经济利益;第二,中国开始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社会内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三,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参与加大了中国的认同程度。[3]
二、经济危机下的国家身份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美国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境,世界经济高增长期中断,发达国家在二战后首次同时陷入巨大的经济衰退。根据美国商务部2009年2月27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了6.2%,创27年最大跌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跌3.3%,创下35年来最大跌幅。[4]
(一)中国从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转变
冷战结束后,地区化与全球化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趋势,中国开始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机制,地区主义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不仅在国土面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个大国的优势,并且在处理朝核问题、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亚经济与安全等方面也有卓越的表现,中国以坚定的步伐实现了亚太大国的身份定位。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海湾战争、阿以问题、达尔富尔等问题的参与和建设性协调解决上,仍保持有限的参与和无奈的弃权,未能体现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国际参与水平和能力。
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性大国,它需要保证自己周边地区的稳定,以保证自己对境外事态施加和保持控制及影响的能力。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尽管受到了波及,但是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反应迅速,积极应对危机。目前已下拨4万亿元政府投资,并陆续出台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刺激内需等政策,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并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发展契机。中国现拥有高达超过2万亿的外汇储备,并且提出在金融危机下,倡导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维护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继温家宝总理于今年新春主动开展的欧洲之旅,被海外媒体积极报道和高度评价为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后,4月份,胡锦涛主席受邀出席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G20),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峰会上,中国在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和探讨金融体系改革的积极贡献方面,受到国际大国的广泛赞誉。中国代表团在论坛上从批评美国财政政策到南中国海问题的尖锐交锋,体现出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事务上的坚决和自信。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即便经济危机的后果还无法完全看清,但是今天有一点已经很明确,即它已经加速了国际权力关系的改变,并帮助中国朝着美国之外的另一个全球权力中心发展。对于“中国的崛起”来说,这场危机可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5]”法国《世界报》发表题为《新中国》的文章,强调“中国一心注重经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低调和让其他大国出风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20国集团峰会前夕,中国领导人不断呼吁改革。北京现在不再满足于行动,而且还要大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中国之外,在各个领域。” [6]
在G20还余音未消,人民币就向国门外跨出了一大步。国务院8日决定,在上海和广东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即人民币将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工具。意味着人民币不再仅是中国的“通货”,而变成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7]此举将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奠定重要基础,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从小小的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中表露无疑。秦亚青教授曾提出:“重大政治、军事、社会变革往往会导致国家对于自我身份的再认识。”经济作为政治、军事、社会变革的基础,当经济领域出现了危机,也很可能会产生自我身份的再认识。此次金融危机是20世纪以来影响程度最深,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实体经济,并将使国际力量发生重要调整。一国的经济紧密联系着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下采取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外交等方面政策,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重大事务,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充分显示出沉着、自信、有责任感的国家形象,证明了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同时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国。
(二)中国从非市场化国家向中国特色市场化国家转变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策略,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进步。但是不可否认,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有支配地位的美国和欧盟并未承认中国这一身份。[8]根据美国权威机构出版的《2006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2006年的经济自由度综合评分为3.34,仅排在全球157个被评估的经济体的第111 位,仍属于“较不自由”经济体类别,市场化水平低。在国际主要权威判别市场化的标准中,核心要素是强调政府管理的限度与市场调节的自由度。
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席卷之后,美国、欧盟等资本主义大国纷纷也大力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作用,挽救资本主义市场的颓势。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国家经济自由程度的判断标准也将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在金融危机下,有人提出要吸取美国的教训,放缓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步伐来更好减轻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即使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中国要成为市场化的国家的趋势也将不会逆转,但中国要向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国家转变。这不仅要从眼前的利益考虑,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新经济自由主义支配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暴露出了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放松或缺位的缺陷。通过没有适度限制的次贷方式实现的金融急剧膨胀,终究导致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在此次金融危机后,相对经济保守主义将会抬头,即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这与中国所坚持的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参与经济程度过高的现象,这不利于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市场竞争,增强技术流动。
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是平衡好政府和市场扮演的角色,才能向中国特色的市场化转型。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应吸取教训:1、要继续合理的推行中国特色市场化道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此次金融危机下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回落,通过企业的改造、收购兼并、加强研发的投入,往往能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2、中国政府要更加合理的进行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把握发展机遇。如政府鼓励沿海发展欠发达产业到内地发展,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促进地区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政府应在金融危机下转变思路,抓住契机,保留宏观调控有益经验,实现中国特色市场化的转型,将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说的那样:“市场不完善的地方还是要完善市场,政府不完善的地方还是要完善政府,这样才能兼顾。” [9]
一国的国家身份发生转变,发挥作用的基础必须是国内稳定和发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1世纪初的这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中国来说即是危机也是契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国内经济,进行经济转型;同时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和协商,携手努力度过金融危机难关。这个过程是中国国家身份转变的反映,中国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负责任、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将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有建设性作用的世界性的大国和中国特色市场化的国家。
注释
[1] [美]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281
[2]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 中国思想理论年鉴200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1): P10
[4]纽约股市下挫再创12年最低[DB/OL]新华网,2009-2-28
[5]Great Countries Gather in LondonG20 [N]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N]2009-4-1
[6] New China[N]Le Monde[N]2009-4-2
[7]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奠定重要基础[N]中国证券报,2009-4-9
[8]蔚彬。转型期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J] 现代国际关系,2007 (7):P36
[9]林毅夫。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市场化改革之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