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含山县生态复合茶园的建设

2009-07-07 10:02贾昌州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1期
关键词:设计模式建立必要性

贾昌州

摘要论述了含山县建设生态复合茶园的必要性,分析了生态复合茶园的作用,提出含山茶区生态复合茶园的设计模式,以期改善含山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含山茶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含山无公害茶、有机茶的开发生产。

关键词生态复合茶园;建立;必要性;作用;设计模式;安徽含山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351-01

茶树经人工栽培后,脱离了原先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引起茶树生长发育的不良改变。生态复合茶园的建设就是在茶园中人为引入与茶树具有共生互利关系,且经济价值较高的乔木或草本植物,实施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形成良好的微域生态环境,从而使茶树的生长环境回归到原始状态,同时获取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含山县建立生态复合茶园的必要性

含山县属沿江丘陵茶区,系茶树适宜区,土层深厚,四季分明,有利于茶树生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空气湿度较低,夏秋季时有干旱,冬季易发生冻害。目前含山茶区绝大部分是单作茶树的纯茶园,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山冈地,集中连片,夏日茶园上方无树木遮荫,冬天茶园周围无防护林带,易招致旱灾和冻害的发生。夏日茶树处于烈日的直接曝晒之下,致使含山茶区夏秋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品饮价值和商品价值降低。茶农往往不采夏茶,秋茶也只是少量采收,每年含山茶园因不采而老在树上的夏秋茶超过150t,占全年茶叶产量40%以上,造成较大的浪费。在含山纯茶园中,由于植物结构单一,直接导致茶园中生物结构简单化,茶园有益鸟类和虫类日渐减少,致使某些害虫猖厥,农药的使用浓度和次数越来越高,许多害虫已产生耐药性。2003年含山长山、方赵等茶场茶尺蠖大量发生,用菊酯类农药常用剂量无效,用药浓度提高了5倍以上,有的茶园用药量甚至高达15~30kg/hm2,致使生态平衡破坏,害虫天敌日渐消亡,形成病虫害防治的恶性循环。因此,含山茶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茶叶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复合茶园,以改善和营造茶园小气候条件。

2生态复合茶园对含山茶叶生产的作用

2.1改善和营造含山茶区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复合茶园后,具有相同生态位的多种植物相互调适补充,形成优越的茶园小气候环境。茶树在上层树木的遮荫下,不仅光照强度减弱,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以及生物种群的消长等均发生了有利的变化。据测算,生态复合茶园的光照强度仅为纯茶园的69.4%,茶园气温下降1~3℃,相对湿度在夏季提高43.5%,土壤的含水率由35.01%提高至43.04%,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明显高于纯茶园;同时,由于上层树冠和周围防护林的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风速,从而减轻夏季干热风和冬季冷风的侵袭,加强茶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茶树旱灾和冻害的发生。

2.2有利于含山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发展

含山茶区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茶叶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茶树病虫害防治对农药的依赖性和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严重制约着含山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发展进程。建立生态复合茶园,在茶园及其周围人为地组合成多种生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群趋于多样性,有益生物得以繁衍和保护,可有效地抑制病虫害发生。据调查,生态复合茶园中,由于蜘蛛数量的增多,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减少47%~85%,即使不使用农药,也不会对茶树形成危害进而影响产量。

2.3有利于提高含山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含山茶区具有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等自然优势,如果能营造优越的小气候条件,所生产的绿茶将具有明显特色和品质优势。近年来,含山的名优茶在国内乃至国际茶叶评比和博览会上频频获奖,受到普遍好评。而这些名优茶的产地均具有优越的小气候环境。因此,创造适宜的微域生态条件是提高含山茶叶品质的关键,但含山目前尚有许多茶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缺陷,要提高含山茶区整体生态条件,建立生态型复合茶园是一条有效措施。在生态茶园中,植被繁茂,空气湿润,太阳辐射通过雾气和遮荫物的反射作用而呈漫射光,从而有利于茶树品质的提高。据测定,生态茶园中,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分别提高1.37%、0.63%、0.21%、1.07%,粗纤维降低1.61%。同时,茶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呼吸作用降低,茶叶中有机物质积累提高,茶叶的生育期延长,一般开采期可提早5d,停采期推迟6d,茶叶增产47.8%。

2.4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目前含山茶区尚有不少茶园属低效益经营,有些茶园收入不足1.5万元/hm2,甚至一些茶场濒临倒闭,转租他人,直接影响含山茶叶的发展。建立生态复合茶园,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因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直接增长经济效益20%以上;二是生态复合茶园的多层次复合,使经营者在同一土地面积上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可同时获取茶、林、果、花等多方面的经济收入,一般可增产50%~100%。

3含山茶区生态复合茶园的设计模式

3.1选择适宜的树种

选择的树种应适应含山地区的土壤和自然环境,并与(下转第353页)

(上接第351页)

茶树的适生条件基本一致,具有生态互补、共生互利的特性。在含山茶区可选择如下树种:乌桕、泡桐、香椿、水杉、桑树、油桐、板栗、山楂、枣树、石榴、桃、杏、枇杷、柿、樱桃、桂花等,而不宜选择对茶树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树种,如胡桃、美国梧桐、刺槐等。

3.2建立合理的植物结构

一是乔-灌复合型,形成2个层次的植物结构,即上层为乔木型树种,下层为灌木型茶树;二是乔-灌-草复合型,形成3个层次植物结构,即上层为乔木型树种,中层为灌木型茶树,下层为草本绿肥植物,这种结构适宜在低覆盖率茶园中建设。

3.3茶园周边环境的设计

在茶园田头及迎风口设置防护林带,茶园与农田、村舍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路边及空地栽植果木、花卉等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的树种,达到林荫小道、花卉小区、沟渠纵横、花果相映的园林化设计效果。

4参考文献

[1] 王沅江,羊柏娥.加快湖南省生态茶园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6):107-109.

[2] 王沅江,羊柏娥,张觉晚.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恢复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J].蚕桑茶叶通讯,2009(3):35.

[3] 朱克西,张亚萍,陈国华,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15.

[4] 张天福.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必要性与技术要求[J].茶叶科学技术,2009(1):27.

猜你喜欢
设计模式建立必要性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研究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