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2009-07-07 10:02梅汉成赵开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1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科院管理工作

梅汉成 赵开斌 范 兵

摘要通过分析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市农科院所管理工作建议,包括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全程化管理、人事制度建设、档案管理、成果管理、条件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地市农科院所;科研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330-02

在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下,地市级农科院所是农业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一级处于国内农业科研最基层,集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与服务性研究等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承担着当地的农业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农民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任务,是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示范和推广的主力军,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近几年来的市场化运作,地市级农科院所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筛选,并发生了显著的优胜劣汰变化,其中发展较好的科研院所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等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很足;而把握得不够好的科研院所则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究其原

因,笔者认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1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我国现有地市级农科院(所)649家,其中涉及种植业的单位326家,在体制隶属上分别为省农科院或地方政府,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自2000年《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施后,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的运行和管理逐渐向规范、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地市农科院所通过调整科研方向、优化学科设置及明确岗位职责,运转效率大大提高。在人事制度上已较普遍地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等管理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大批与区域生态特征相适应的科研成果,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区域性农业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中心。从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统计来看,建国以来农业科技单位共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 000多个,其中由地市级农科院所育成的占60%~70%[2]。

2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单位尤其是地市农科院所的现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制约着地市农科院所科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立项上未能真正满足生产需求,没有向重点项目倾斜。科研项目分散、小而全的现象普遍,不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来。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严重。二是符合地市农科院所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任聘解聘、绩效考核制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相当部分的地市农科院所科研团队的凝聚力、科研协作攻关氛围还不够强,对科研项目主要骨干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三是在科研体系支持系统上,综合服务水平低,仪器设备落后,跟不上科研发展的需要,一些先进的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在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不力,公益性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科研成果的共享有待加强。四是科研人员流动制度难以实施,其中编制、社会保障、户口、住房等外部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吸引优秀人才包括归国留学生、国外专家的措施比较有限。

3地市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建议

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运行过程的管理,其基本宗旨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成果数据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科研目标。地市农科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契机,针对科研工作运行和管理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

3.1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手段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管理过程的专业更为细化,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科研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研管理者应对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较强的分析复杂信息以及利用各类信息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项目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的申报、验收,科技成果的申报、审批时均实行网上办公。市及市以上相关管理部门也大多采用了一些专用的计算机录制软件,要求在网上上报有关科研数据统计资料。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对科研进行电脑化管理,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进行科研项目计划编制、成果统计、科研资料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各研究室和相关部门配备电脑,建立局域网络,强化网上办公,内部信息往来都通过网络交流,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节省办事时间,提高办公效率。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3.2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加强科研全程化管理

农业科研活动主要是以科研项目作为客体来体现的,科研项目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地市农科院所必须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通过对项目实施的全程指导和监控来强化科研的全程化管理。一是加强对项目立项、申报的管理,把好立项关。鼓励科研人员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当前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把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研究项目。二是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科技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入课题,了解课题进展程度,与科技人员一起及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课题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三是项目完成后,要积极组织、督促按时做好结题工作,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要协助准备做好报奖、开发推广工作和项目档案材料立卷归档工作。通过实行项目的全程质量跟踪管理,夯实地市农科院所科研工作的基础,使科研管理工作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工作。

3.3以人为本,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地市农科院所要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目标,以深化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将项目、经费与聘期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竞争上岗、动态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干部能上能下,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人才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培养、引进机制,使现有人才分工合理;人才使用过程中绩效评价公正、待遇分配公平合理,在弘扬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拔培养一个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懂管理的领队,建一支精干的团队,让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绩效考评上,结合科技人员从事的研究性质、学科专业的特点,建立符合公益科研特点,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岗位与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适合单位实际的考核分配制度。在人才流动上,建议地方政府给予地市级农科院所一定的人事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时,地市级农科院要建立人才流动和重要岗位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方法,允许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地市级来,并能留在地市级,充实地市级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

3.4规范档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科研档案是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材料,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科技财富。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科研管理的水平。地市农科院所要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科研资料信息,突出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安全性、科学性、真实性和方便使用的特点,精心建立科研档案库,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建设和服务工作,建立农业科研档案网站,真正做到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建立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3.5强化成果管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加强对成果鉴定、报奖的管理。严格按程序执行成果鉴定、审查、审批和报奖手续,保证成果质量;帮助科研人员掌握鉴定和报奖的最佳时机,防止不成熟的科研成果过早鉴定、报奖。二是加强对成果的宣传和跟踪管理。对已经通过鉴定或已获奖的课题,加大其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还可通过带成果下乡、科技示范等方式,使成果早日为广大农民所了解,以利于其转化和推广。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及时申请保护。对农业新品种要及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对具创造性、新颖性的发明能申请专利的先申请专利,然后再发表论文或进行成果鉴定,对不宜申请专利但有使用价值和发明价值的成果作为本单位的技术加以保护。

3.6加强条件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地市农科院所要准确把握国家农业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不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地区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完善试验基地基础设施,配套田间排灌、道路等工程建设,提高田间试验的准确性和复现性,保障各项试验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配套仪器设备。以“服务科研,提高设备利用率”为原则,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增强装备手段,提高科研工作的目的性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建设,以网站为中心,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信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条件建设,增强服务科研的能力,加快地市农科院所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4参考文献

[1] 沈海燕.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业科学,2000(4):28-29.

[2] 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4):1-3.

[3] 黄建国.中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5):91-92.

[4] 黄如鑫.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5-156,161.

[5] 蔚承祥,孔怡,张昕颖.地市级农科院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1):32-35.

[6] 王家军.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141-143.

[7] 钟宁,曾文可,万年青,等.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5):15-17.

[8] 刘善同,朱月卿,王颖莉.公益型非营利科研机构改革浅议[J].科学与管理,2003(5):53-54.

[9] 孟鹤,高启杰.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一所两制”改革问题研究——以东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古今农业,2006(1):1-6.

[10] 杨汭华,吴海芹,王国升,等.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评价[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2):17,20.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农科院管理工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省级农科院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
基于农科院财务会计处理分析
依托信息技术 深化拓展探究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