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刚 李云峰 赫崇波
摘要介绍了辽宁省河蟹养殖的现状,分析了河蟹性早熟的影响因素,提出发展河蟹养殖业的对策,以期为促进辽宁省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蟹养殖;现状;性早熟影响因素;对策;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96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271-02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大闸蟹,在我国广泛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江河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也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的淡水蟹。其因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成为我国特有的名特优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辽宁河蟹作为我国河蟹中的一个重要地理群体,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流通,各个水系的绒螯蟹正在加速混杂到辽宁地区来[1],“性早熟、养不大”的难题直接影响了辽宁河蟹养成规格和效益,不仅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保护亦十分不利,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种质资源衰退的现象。笔者就辽宁地区的河蟹基本情况、研究进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划作一简单概述。
1河蟹养殖现状
辽宁省河蟹资源丰富,尤其是位于九河下梢、河海交界处的河蟹,素有“辽河蟹天下第一”的美誉,盘锦河蟹因此而得名。盘锦市海岸线118km,有20万公顷的内陆水域面积,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养殖河蟹。近年来,辽宁河蟹的育苗养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2-4],盘锦市引领农民“稻田养蟹”、“苇田养蟹”,实施“大养蟹”、“养大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辽宁盘锦市河蟹养殖面积9.35万公顷,河蟹生产形势开端良好的原因:一是广大蟹农从养蟹中收到可观经济效益,连年受益,养蟹积极性有增无减。二是受河蟹市场拉动,特别是扣蟹出口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突破。到目前全市扣蟹出口总量已达1 480t,河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三是省、市、县渔业行政部门和养蟹大户联动,养大蟹工程全面推广[5]。目前,盘锦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和集散地[6]。
然而,据高志千等[7]1996年在辽宁省丹东、庄河、营口及盘锦等地调查,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20世纪70年代末受工业污染等影响急剧下降,目前辽河水系及丹东至大连沿岸水域已无具有利用价值的苗汛。近年来辽河地区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相当一部分种源来自南方地区。由于河蟹养殖中河蟹逃逸现象较普遍,从而导致辽河地区的河蟹种源混杂。而在长江水系种群枯竭、苗种价格高昂的情况下,瓯江水系丰富的种群资源成为最可能的来源。谷孝鸿等也报道过北方地区到南方购买繁殖用亲蟹、培育的幼蟹又出售于南方。
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上100g以下小规格蟹泛滥,价格越来越低;150g以上大规格优质蟹越来越少,价格坚挺,供不应求[8,9]。这种“性早熟、养不大”现象在辽宁河蟹身上体现最明显。
2河蟹性早熟的影响因素
2.1温度
温度对河蟹性腺的影响,已有不少人提出与池塘或稻田水有效积温值偏高有关。他们认为养殖河蟹生活周期长,养殖周期大于自然水域,因此养殖过程中总的有效积温值高,这是造成河蟹早熟的主要原因。有试验证明,池塘或稻田中有效积温值高于自然水域的有效积温值,特别在夏季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河蟹生长的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其新陈代谢速度越快,性腺的发育速度也越快。池塘或稻田水体小,流动性差,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夏季温度较高,而且高温期持续时间较长,河蟹长时间生活于较高温度环境下,机体的新陈代谢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性腺的发育速度也必然加快。
除自然差异外,生产过程中一些技术因素对池塘或稻田水温度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是换水。换水不仅可以保持水质,刺激河蟹蜕皮生长,在夏季高温季节还有降低水温的作用。保持适当水深,及时换水,保证换水量,可有效控制水温,防止河蟹因水温过高而早熟。二是水草覆盖率。水草能为河蟹提供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它一方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植物性饵料和极好的隐蔽场所,另一方面也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溶氧,此外还可以避免阳光直射,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在夏季高温季节为河蟹提供理想的蔽荫场所。水草还能缓解水温的上升速度,因此对降低池水的有效积温值有积极的作用。不少专家提出,养殖池塘中水草的覆盖率应达到30%~35%,甚至更多。三是水质污染状况。受到污染的池塘,不仅影响水质,而且池塘中的悬浮颗粒(主要包括剩饵、河蟹的排池物及泥沙颗粒等)的数量增多,这些悬浮颗粒具有分布范围广、分布均匀、数量大、吸热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对池水温度的变化及有效积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自然水域中的河蟹生活于流水环境(如河流)中或生活于大水体环境(如湖泊、水库等)中,水环境的温度相对稳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水温也相对较低;而池塘或稻田水体较小,水温升降速度快,特别到夏季,水温往往比较高,其有效积温值明显提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这是促进河蟹早熟的主要原因[10]。
2.2放养蟹苗过早
近年来,河蟹的人工繁殖季节过早,4月初或4月底就可获得蟹苗,这些蟹苗必须用塑料大棚保温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在自然条件下遇低温极易死亡;它们的生长期比天然蟹苗要早45~60d,其当年的有效积温也相对增加,这等于延长了河蟹当年的生长期,如果培育时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性早熟蟹种。
2.3盐度过高
目前,辽宁池塘或稻田培育河蟹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盐碱地多,较高的盐度刺激了河蟹的性腺发育,促使蟹种性早熟。
2.4营养过剩
河蟹的性腺重量与其肝脏重量是成反比的。在幼蟹阶段,其性腺小、肝脏重,肝脏为卵巢重量的20~30倍。当成蟹阶段进入生殖洄游时,其性腺发育迅速,卵巢逐渐接近肝脏的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的重量已明显超过肝脏。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的河蟹蟹种,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饵料质量差,故生长较慢,肝脏体积小,性腺发育处于停滞状态。而池塘或稻田培育的蟹种,投饵数量多、质量好,一些养殖户或养殖单位为使河蟹快速生长,从河蟹的大眼幼体放养之日起就一直投喂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有些养殖户或养殖单位还在河蟹的饵料中添加促生长剂。由于营养过剩,致使蟹种肝脏的体积迅速增大,并加速向性腺转化,以贮存多余的营养物质,于是出现生长快、个体大的性早熟蟹种,影响了河蟹的品质。
2.5激素的作用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自行产生一定量的激素,以调节机体生长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若产生的激素过多或过少,或有外来激素的作用,都会影响河蟹正常的生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促进河蟹蜕壳和生长,不少养殖人员向配合饵料中添加了促蜕皮生长类药物,而这类物质属于激素类物质,它们虽然能促进河蟹的蜕皮和生长,但同时对河蟹性腺的发育有刺激作用。实践证明,使用促生长蜕壳之类的添加剂,会大幅度提高池塘或稻田水中绿蟹的比例。由此可见,这些激素类添加剂的使用是导致河蟹早熟的又一重要原因。
2.6遗传因素的影晌
试验表明,早熟个体的亲蟹交配质量和抱卵质量较差,抱卵数量也较少。早熟亲体的后代,其早熟的可能性比较大,根据遗传学原理可以推测,如果连续几代亲体都是早熟亲蟹,其后代河蟹出现早熟的概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遗传因素对河蟹早熟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当然这还需要大量的生产试验来证明。此外,关于幼蟹的质量与河蟹早熟的关系也应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3发展对策
3.1实施养殖方式多样化
在辽宁地区,河蟹养殖可以实施中小型湖泊的增养殖、小型湖泊的投饵养殖、大中型湖泊的围栏养殖、池塘主养和配养、水库养殖、河沟养殖和稻田养殖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
3.2养大蟹,改良种质和饵料
高度重视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提纯复壮工作。建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原良种基地,推广群体选育技术[11]。养大蟹,做好品种选育是关键。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选育品质好、生长快的大蟹,同时对辽蟹种质资源状况进行评价,为遗传选育、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依据。养大蟹的关键是动物蛋白源。除了提供河蟹专用配合饲料外,要充分利用辽河口的动物蛋白源(蓝蛤、桡足类、糠虾、天津厚蟹等资源),推广稻田繁育田螺[11]。
3.3大力推广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必由之路,健康养殖包括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养殖管理等诸多方面,采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养殖手段,从而获得质量好、产量高的产品及对环境均无污染,使经济、社会、生态产生综合效益,并能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
今后工作重点应是:加快研究和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开发优质高效饲料;规范渔用药物使用;开展抗病、抗逆养殖新品种的选育;加快制订健康养殖标准;加强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3.4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由于河蟹养殖业在全国发展迅猛,产量快速提高,加之食用期短,食蟹人群狭窄,河蟹产品已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建议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应根据河蟹的生态特征,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饲养水域状况、饵料基础及养殖环境能否满足河蟹的正常生长等通盘考虑河蟹产业。对现有的养殖水域围绕营造和改善水域生态平衡,合理调控其养殖规模;对超负荷养殖水域进行调整和整顿;对在不宜河蟹生长的高寒、高温、生长期短暂地区、水库和湖泊深水区及城市周边有污水流入区投资发展河蟹业的,要加以控制,千万不能盲目发展,以免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河蟹资源的破坏[9]。
4参考文献
[1] 赵仁宣.谈河蟹人工繁殖中的几个问题[J].水产养殖,1996(6):30.
[2] 谭学群,乔英.河蟹北方土池人工育苗[J].科学养鱼,2004(9):6-7.
[3] 高恩广,孙中泰,郑俊官.北方河蟹生产应注意的问题[J].新农业,2005(11):36.
[4] 高恩广.北方稻萍蟹立体种养[J].新农业,2006(2):37-38.
[5] 林春收.辽宁盘锦:金秋蟹肥遂人愿[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35):26.
[6] 李菲凡.辽宁盘锦河蟹出口突破千吨[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50):26.
[7] 高志千,周开亚.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生物多样性,1998,6(3):186-190.
[8] 李思发.河蟹产业发展的种质问题和对策[J].科学养鱼,2006(6):1-2.
[9] 杨维龙,张关海.河蟹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淡水渔业,2005,35(2):62-64.
[10] 张忠彬.池塘养蟹早熟原因的探讨[J].中国水产,1998(11):16.
[11] 石明凯.王武教授莅临辽宁盘锦参加河蟹产业发展高层论坛[EB/OL].(2009-05-27).http://www.bbwfish.com/content7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