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秀 戴佩芬 柴润水
摘要针对天津市水资源短缺现状,论述了利用水利工程调水、雨洪水资源利用、城市节水措施、海水综合利用等对策,为解决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应对策略;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251-01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 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0,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 000m3的缺水警戒线,属重度缺水地区。天津市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由本地和引滦水源供给,引滦供水能力有限,年输水能力10亿立方米,且供水保证率较低。1997~2000年海河流域连续干旱,引滦源头潘家口水库蓄水降至死库容以下。为缓解天津市用水紧张状况,2000~2004年之间国家曾4次实施引黄济津工程。随着天津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海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用水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到2010年将缺水4亿立方米,全市缺水将达到17亿立方米。为了解决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开源、节流措施。
1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调水工程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手段。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该工程的兴建,可以有效扭转天津市淡水资源
紧缺的现状,届时天津全境将形成引滦、引江水源齐供水的供水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雨洪水资源利用
天津市地表水资源量受降水年内分配及产汇流条件影响,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当地产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约占全年的70%~80%,非汛期只有少量基流。为有效利用雨洪水,必须制定科学的雨洪水调度方案,这样才能够在雨洪水真正来临时,既能保证防洪安全,又能使雨洪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天津市已制定了《天津市雨洪资源利用调度方案》,并将其摆在了与各项防洪预案同等重要的位置。雨洪水资源利用要在确保全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一协调调度有关区县,充分利用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适时调蓄洪水,发挥河网优势实施跨河系调水和湿地补水,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农业储备水源;同时要建立信息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收集与传输系统是洪水资源利用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的必备条件。采用GIS、GPS、RS等现代技术研究开发洪水资源,并充分利用决策支持系统。
3建设节水型城市
解决天津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工作迫在眉睫。通过节水工作的深化、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将天津建成节水型城市,应加大水资源利用上的科技投入,采取各项节水措施,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
一是减少工矿企业及农业耗水量。天津市用水大户主要是工矿企业,每年耗水量约占城市总量的50%。严格控制多耗水产业的发展,大力压缩高耗水的冶金、造纸和印染等行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压缩耗水高的农作物,全面推广高科技和节水型农作物。积极推广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采用穴灌、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二是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天津市自1992年以来,开始向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和公用水行业以及广大市民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和设备。2001年后新建的生活小区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居民生活小区和生态校园活动,建设节水型生态校园。三是充分利用中水与再生水。天津市依托污水处理厂,建成纪庄子5万吨、天津开发区1万吨国家级再生水回用示范项目,形成广域性再生水供水管网系统。另外还建成19项再生水回用工程,形成区域性再生水供水管网系统。2005年,全市有600多万平方米住宅实现中水入户,目前再生水回用量约为6 000万吨。
4海水综合利用
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开源”措施之一。天津紧邻渤海,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天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天津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形成一批利用海水节约淡水资源的产业群。天津城市用水的80%是工业用水,而其中80%是冷却用水。天津碱厂建成处理能力为2 500t/h的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淡水56万吨,成为国内第1个海水直接应用的工业化装置。在海水淡化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天津大港发电厂利用海水主要用于海水循环冷却,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超过14亿吨,同时积极开发海水淡化技术,利用电厂热能和闪蒸法生产淡水,生产淡水3 000 t/d,每天减少地下水开采约90多万立方米,每年替代淡水约3 400万立方米。2003年建成的千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成为我国第1个反渗透海水淡化研发与产业化的公共技术平台。
5参考文献
[1] 罗素梅.宣化县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08,311.
[2] 陈颖,范传辉,王文海.徐州市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利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95,297.
[3] 闫凌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1(5):8.
[4] 杜发兴,徐刚.都江堰灌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