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串》:让你从头乐到尾
近日上映的电影《天下第一串》,让笔者着实乐了一把。该影片是中国第一部融合相声说学逗唱等元素和中国戏曲手法的一部喜剧影片,由《武林外传》“燕小六”和天津相声名家赵津生、刘伟、何涛、李菁、何云伟等相声演员主演。这些演员几乎融合了中国所有相声派别,特点鲜明,喜剧味十足。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农民赵富贵进城来投靠老乡钱达标,赵富贵对老乡的业绩羡慕不已,“有理想就会成功”是赵富贵的人生格言,他发誓一定要在城里干出一番事业。赵富贵想利用祖传六代的烤羊肉串的手艺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像麦当劳一样,把羊肉店开遍全世界。因欠债被追打而四处躲藏的李二郎发现赵富贵烤羊肉的槽子似乎不一般,暗地找来卖假古董的鹰眼徐来鉴别,没想到它竟然是唐朝宫廷斗鸡专用的鸡食槽子,于是大家围绕着这件宝物展开了可悲可叹可笑的争夺。故事展现了小人物关于理想、关于命运、关于人生的“众生相”。曲折的情节线索、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该片演员知名度都不算很高,阵容够不上“豪华”。其中最出名的两位“男星”均来自某“非著名”相声演员领导的著名相声团体,得算“兼职加客串”。其余演员的名气皆在这二位相声演员之下。但是,这不能遮蔽《武林外传》“燕小六”一干人的幽默光辉。所谓人多力量大,何况都是笑料百出的角色,逗得观众开心一笑。他们不走偶像路线,没有绯闻缠身,演戏全凭嘴上、身上的真功夫,线路都是搞笑无厘头。而他们带给大家的欢笑与史诗片的破绽之笑不同,与商业片的生硬搞笑更不同,是一种充满自嘲精神,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的笑,是近来银幕上少见的一笑。也许这部影片的宣传阵容赶不上《终结者4》,赶不上《星际迷航》,但这真的是一部看后不会让你后悔的影片。
银川读者:马齐
别样的科普读物《博物馆奇妙夜2》
看过《博物馆奇妙夜1》,很是失望,于是对《博2》也没有太大的期待,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惊喜。影片延续第一部的穿越题材,所有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围绕着博物馆内复活的生物展开,影片导演没有按常规的思维设置进行开展,而是对这些复活的藏品赋予了新的历史属性,他们或邪恶残暴或善良搞怪,但在导演的掌控下一切都是搞笑的,而中文版中不时出现的“雷”语也增加了本片搞笑的底料。与第一部戏中许多喜剧笑料有着浓郁生活气息背景不同,《博2》的笑点完全是天马行空,有时还有点不着边际。如果缺乏足够超前的想象力,根本就不可能达成现有效果。全片尽情拿历史与流行文化开涮,颇具好莱坞颠覆精神。
这次保安拉利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跟几个历史上最猛的恶人为敌—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仑、阿尔·卡彭,听着就足够逗趣,而且拉利还忙里偷闲跟美国首位越洋女飞行员来了一段“博物馆奇缘”。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老朋友们得以团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领悟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真谛—要做热爱的事情,跟爱的人在一起。放弃锦绣前程,重操起守夜人旧业。
本片继续由男主角贯穿主线,不断穿插一段段小品式的喜剧,直至最终。当他潜入博物馆,盗去胖守卫门卡后,频频的幽默对白与滑稽动作,叫人捧腹。《博2》像是一道家常菜,好吃不腻,渗透着一股淡淡的温情,例如三个丘比特本来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后来看拉利不爱听,立即换了嘻哈说唱。这样的片段随处可见,让观众大笑的同时心里有那么点温暖的东西在流动。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中小学观众的寓教于乐,如果你把《博2》里面出现的人物、知识点细节一一列举出来,并加以注释,内容足够编纂一套历史、自然和科技的科普读物。它是一部表面娱乐化的美国历史,外表嬉笑怒骂,里面全是严肃、自尊和自信。它还是一部当下都市人的心灵史,帮观众寻得内心的平静。这两点,完全超越了以往那些大片的格局。
北京读者:王伟
《月球大冒险》:场面逼真,剧情平淡
3D动画片《月球大冒险》一上映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眼球。影片主要讲述了“史上最英勇”小苍蝇奈特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69年,奈特只是一只普通的小苍蝇,它的爷爷曾经跟奈特讲过自己藏在著名女飞行员艾米丽特的飞机上,与其一起飞跃大西洋的壮举,让奈特一直期待自己也能有一次历险。于是,当得知人类将要在佛罗里达州的火箭发射基地上发射一艘名为“阿波罗11号”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消息后,奈特和伙伴智能博士、斯库特激动不已,想仿效爷爷的做法,成为第一只登上月球的昆虫。经过一番周折后,奈特终于成功登陆月球,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宇航员解决了飞船遇到的问题。在大家都在欢庆胜利并准备返回地球时,潜藏在基地里的几只俄罗斯苍蝇却酝酿着破坏“阿波罗11号”返回地球的航程。于是,一场苍蝇大战在飞船上展开。
显而易见,这是精心选择的题材。昆虫视角下的微观世界,浩渺太空中的宇宙奇观,都是肉眼凡胎无从亲眼得见的景象,正因如此,才值得用鬼斧神工的3D技术大书特书一番。片中有多处精心设计的场景,用孜孜不倦的运动长镜头细细展开,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身临其境感。那种惊奇会让你一次又一次产生伸手触摸眼前景物的冲动。而角色形象的塑造也很有特点,没长大的苍蝇是一条条的肉虫子,这本来是多么难以适应的画面,但在《月球大冒险》里,这些个没心没肺一天就知道吃和睡的肉虫子,简直是最可爱的角色。3D带来的逼真的视觉效果让小朋友们充分领略了一把,然后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那就是忽视了剧情:没有新意的故事、怎么看怎么眼熟的人物造型、平淡的情节、留不下印象的对白,这也是本片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苏州读者:黄伊笙
愿罗京在天堂一路走好
6月5日清晨7点05分,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因病逝世,终年48岁。惊悉这一噩耗,不禁黯然神伤。罗京,这名符号化的“国嘴”最终没能竞争过病魔,在人生的舞台上悄然谢幕,而去年8月31日他最后一次播音《新闻联播》,也已定格成历史记忆。尽管罗京染病已有大半年,尽管期间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出院住院,住院出院,尽管冥冥之中所有关爱他的人似乎早有心理准备,但至今我们仍无法接受和面对他的离去。
罗京生前担纲中国最著名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男一号”主播长达26载,是央视播音主持人队伍领军人物,在向海内外播报国家重大决策与重大新闻的同时,亦以沉稳、大方、持重的荧屏形象,成为一代人心中符号化的“国嘴”象征。定时定点的相约,看那庄重沉稳儒雅的形象,已经成了很多国人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以至于有人对他有了一种特殊的信赖。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低调为人的君子形象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财富。25年的坚持,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程序中,在一个一成不变的节目形象中,罗京以近乎可怕的“从来不出错”,表现出一个男人最大的责任感、最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罗京表面上十分严肃,可却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无限热爱的人:在明星足球队,他是一员猛将;在舞台上,他是个实力唱将;在家里,他是一个温柔细腻、疼爱妻子的好丈夫;和别人相处,他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任的人,凡事都为别人着想;对自己,他要求严格,低调、内敛。罗京走了,可是他的精神没有走,值得我们学习和进一步广为传播,值得明星们去思考、内化。
罗京的逝去让我们悲痛,因为这么多年来他和他的声音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因为他对工作的热忱认真、一丝不苟,对生活的热爱和平常心让我们为之折服。愿罗京一路走好!愿天堂里不再有病痛!
西安读者:刘佳
“终结者”真的要终结了
提起《终结者》系列影片,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首先会想到那个包裹着人体肌肤的机器人形象,机器人T-800突破性的创意和造型一登场便得到观众一致认同,在观众大呼过瘾和震撼的同时,对其如何产生便有了疑问,最近上映的《终结者2018》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终结者》系列的第四部,导演McG开创性地用一个全新的故事架构了这个传奇人物的前世,并通过对故事的把握和场面调度让我们看到了终结者T-800诞生前的故事。这部电影可说为本系列电影的续集,也可说是前传。跳脱前三部曲系列的架构模式,剧情着重于“审判日”后人类与“天网”之间的战争和康纳如何成为世界的救世主。
但看过之后,许多“终结者”迷们却大呼不过瘾。《终结者》第一、二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超越了当时的技术,而且率先提出了机器人占领人类生活企图毁灭人类的话题,还制造了时空穿越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可是随着科技发展,时空穿越和机器人题材泛滥,观众早已经不能产生新鲜感了。但《终结者4》仍局限于这一题材,未能有很好的突破。其实第四部的剧本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外加演员很养眼,完全有条件成为又一个经典,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带给人太多的感动。全片画面火爆刺激,特技逼真震撼,场景更加动人心魄,但让人感到缺失的却是一种“味道”。而正是这种“味道”才是“终结者”系列一直经久不衰,拥有如此众多执著的拥趸的奥妙之一。《终结者2018》已经把《终结者》系列的故事简单化了,导演把这部设置有未来穿越的科幻影片简单地处理成发生在未来时间段内的科幻故事,同时把故事主题定位为“友善、仁爱、互助”。虽然这一主题与詹姆斯·卡梅隆表达的后现代反思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放在这里也算得上是一个突破,而对于《终结者》系列忠实影迷看来,导演的这种处理有悖于《终结者》系列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很显然导演这样的设置和故事跳跃不是继承和发扬《终结者》系列精神,而是在商业文化下对影片的重新打造,目的是完成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也许“终结者”真的该终结了。
苏州读者:郭二荣
责任编辑/辛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