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制度建设战略研究

2009-07-06 05:19周乐春
改革与开放 2009年6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邓小平

摘 要:邓小平制度建设目标明确,以宪法和党章为根本保证,实事求是,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改革与稳定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建设战略目标、策略、框架、发展方向、实践思路、根本底线、检验标准及保障等战略思路,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Abstract:Deng Xiaoping system construction goal is clear, guaranteed tak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party constitution as the basis, realistic, insisted that serve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nifies stably the reform. Has formed comparison strategic mentalities and so on system's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ic target, strategy, frame,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actice mentality, basic agent, inspection standards and safeguard, impelled the party and national work's development.

关键词:邓小平 制度建设 战略思路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y mentality

作者简介:周乐春,1970年出身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研究生。主要研究党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设制度与制度建设是制度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观念,以及“民主集中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柔霸天下”等观点。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01-02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国家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也焕发了新的生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推动了国家各个方面工作的恢复与发展。与此同时,邓小平制度建设战略思想也逐步形成并且完善。

第一、坚持目标明确,又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策略,务求实效,确保制度建设顺利恢复与发展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发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的讲话指出: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现代化建设,为此,就“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并且强调“这始终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①。增进党的团结,增强党的能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团结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战略目标。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务求实效,是邓小平领导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以废除领导干部职位终身制为例,党的十二大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以及候补委员占了总数的近61%,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下。而十三大中央委员中,平均年龄比上一届小近4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近74%。1982年—1984年,全国共提拔中青年干部200多万人。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第三梯队,作为领导班子接班人的后备干部队伍,到1985年,全国省、地、县第三梯队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为党的制度队伍新旧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准备了较好的条件②。

第二、坚持以宪法为根本,以党章为指导,赋予制度建设的法律地位,使制度建设规范化,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战略框架

邓小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③。党章就是最根本的党内法律,没有党章,国法就很难保障④。党章就是党的“宪法”,是指导全党工作、包括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

1978年2月全国人大第五届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部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的一些正确的原则和制度。此后,党的法制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方面的法制建设开始恢复、健全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原党章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加以弥补,规范党内生活、维护党的秩序,如:强调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制,发扬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等。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且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四部宪法。比较全面地清除了原来宪法中的一系列“左”的思想和表述,尤其比较突出的是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取消干部职位终身制,规定了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10年等。

党的十三大通过的新党章,标志着党和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比较全面的拨乱反正,进入了领导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的新时期。十三大明确地表示:今后党的建设不再依靠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而是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来进行,这就为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指明了方向。1987年1月13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出《关于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要求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地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章的至高地位得到了明确,党的建设开始进入了以党章为指引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新时期。

第三、党的制度建设为国家的全面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服务,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战略方向与战略保障

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抓住机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⑥。发展经济与制度建设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够比较好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够促进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⑦。同时,党的制度建设的健康、科学与持续发展进步,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领导和制度环境与条件,推动党的全面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改革进取的创新精神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制度建设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实践思路。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⑧。同样,党的制度建设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家和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结合党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稳妥地把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全面建设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推向前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讲话时强调指出:“右”的东西在影响我们, “左”的东西在也影响我们,“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⑨。要避免一切的“左”的或者是“右”的错误思想和倾向,就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党情和国情,了解广大党员干部的愿望和群众的心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际工作。党的制度建设也同样如此,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才能够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积极的成果,真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五、强调维护政治稳定这个大前提,把改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战略手段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⑩。同样,党的制度建设也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够保证把制度建设的成果落实到党和国家建设与实践的各个方面中去,使其得到实际的积极的推广与应用,才能够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建设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得到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11。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建设的发展,完善党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又通过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推动与促进党和国家各个方面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应该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东西,邓小平强调“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并且坦率地承认“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12。因此,学习发达国家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应该包括学习和借鉴在具体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内容。通过学习与竞争,逐步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能力,最终增强党的综合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全面发展。

第六、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制度建设的根本底线和最终保障

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党的生活民主化,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13。但是,他又反复强调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 “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更不行”。如果脱离了中国党和国家的实际情况,仅仅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民主, “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14。同时,“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强调:民主与法制都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15。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邓小平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相互促进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6。努力推进党和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最根本的底线,也是制度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顺利前进,不断取得成绩的最根本的保障。

第七、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制度建设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指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三个“有利于”也应该是检验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标准,要通过党的制度建设,推动和促进党的各个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此来推动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与增强,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既给党的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更多的要求,又会为党的制度建设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与历史机遇,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发展平台,从而推动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一个科学的良性的持续健康发展进步的轨道。

第八、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严惩腐败,既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度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邓小平对于反腐败工作的认识的深化是逐步发展的,在1989 年之前,邓小平将党员干部的钱权交易等违法行为一般都概括为党风方面的问题,是“特权”、“特殊化”17,或者是贪污犯罪18。到了1989年,通过对于动乱的反思,邓小平提出并且强调惩治腐败的重要性。但是,邓小平一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殊化和腐败。早在1982年,他就提醒全党要正确地认识形势,“自从实现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他强调必须充分估计到腐败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危害,如果我们党不充分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必须“从快从重从严”,对于那些情节特别严重的,必须“给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19。1989年6月,邓小平再次强调:如果不坚决惩治腐败,我们的战略目标就“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他要求“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20。

总之,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并且完善党的制度建设的战略思路,促进了党的制度建设,推动了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与繁荣。

注解: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4—283页。

② 陈丽风:《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12—31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2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7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7页。

⑥、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5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7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84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3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5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59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89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8—188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9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9页。

1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2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2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2—403页。

2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13页。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邓小平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