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先生
一部《三国演义》演绎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其间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以至于模糊了真实的历史,让人们雾里看花。
魏延就是一个被“模糊”了的历史人物。他叱咤沙场,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丞相诸葛亮一死,魏延就紧跟着命赴黄泉了。他的死还背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虽然真实的历史记录一直就不承认魏延死于谋反。但架不住文学作品兜头泼向魏延的一盆脏水,魏延只能顶着脑后的一块“反骨”,背着一个叛国的罪名永世不得超生。
魏延之死既有客观的原因,更有主观的因素,他到底犯了什么错,死后也不得安宁呢?抛开文学作品不论,就真实的历史而言,魏延其人是很难见容于官场的。
与《三国演义》描述魏延降將的身份有些不同的是,魏延其实是刘备一手栽培和提拔起来的嫡系亲信,虽然地位和声望远不及关、张、马、黄、赵等人,但也深得领导器重。刘备得关中,人人以为镇守这个战略要地者非其结拜兄弟张飞莫属,就是张飞自个儿也这样认为,可刘备出人意料把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魏延。以刘备识人断事之能力。魏延要是忠诚度低,没有点真本事,还真人不了老刘的法眼,定然得不到老刘的提拔。魏延果然不负众望,很好地巩固了北伐的前沿阵地,其一整套防御固守的经验还被后来者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可见魏延之才能。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给领导提一些合理化建议,颇得领导赏识,一度委以重任。加官晋爵。这样看上去,魏延是一个前途远大的有为青年。
但是,魏延并不能处理好自己与领导的关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老领导谢世新领导上台后,魏延很不适应新环境。他在新领导的手下工作,不能做到言听计从沉默是金也就算了,还总把自己“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牢骚及合理化意见四处散播。这些建议以及牢骚到处流传的结果是让人觉得他比他的顶头上司高明,而他是受到领导打压了。魏延的牢骚或许有些道理,但结果是让领导心里很不待见他。诸葛丞相病重嘱托后事,按照魏延的级别和能力及在军中的威望,诸葛亮没有理由不把后事委以魏延,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只是把后事交付给自己的亲信杨仪和费纬。由此可见,虽然刘备把魏延引为心腹,但继任领导明显不看好魏延。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并没有想办法为蜀汉合理利用好魏延这个特别能战斗的军事人才,以至于引发争权夺利的内耗,最终断送了魏延的半世英名。
魏延不会附和取悦领导不说,与同事也搞不到一块儿去。实话说,以魏延的军功地位,的确有理由骄傲,但是骄傲过了头就是高傲。高傲的结果就会落个脱离群众孤家寡人的境地。“当时皆避下之”是魏延脱离群众骄傲自满的真实写照。及至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在诸葛亮死后公开化。朝臣一致帮助人品低下的杨仪说话,毫不犹豫地脚踩魏延,可见魏延之不得人心。魏延就这样死在了众人的“脚下”。
魏延以“谋反”罪被处死后不久,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按照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后得出,魏延只是不想受杨仪的鸟气而闹意见,而并无背叛之心。这也算是官方给魏延的公开平反吧。
综上所述,可见魏延显然不懂官场规则,假如他为人处世有个三回九转,肚子里多点弯弯绕,嘴上有个把门的,定然不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可惜一个才华横溢的军事将领就这样死了。性格决定命运大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