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胡适,13岁起印离家前往上海,接受新武教育,之后不久前往美国留学学习哲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回国之前,胡适经陈独秀之手,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风起云涌的思想运动中勇立潮头的胡适,却在一场封建的包办婚姻与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之间进退两难。最终,为保全自己的名声,他选择了那桩无爱的婚姻,却让那个深爱他的女子曹声在孤独中空等一生。
胡适与曹声的第一次相见,是在胡适的婚礼上。1917年8月,出于对母命的尊重,胡适回到安徽绩溪上庄,迎娶儿时就已订婚的江冬秀。然而,新婚当天,吸引胡适目光的不是新娘子,而是新娘身边的那个小小的伴娘。她叫曹声,学名诚英,简称娟。她比胡适年轻十岁,对胡适的才华人品却早已仰慕不已。那天的婚礼上,面容清秀,举止文雅的胡适也一下子打动了少女曹声的心。
可彼此间那份好感也只能深压心底。因为彼时胡适有妇,曹声待嫁。1918年曹声嫁给同乡胡冠英,1920年她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丈夫胡冠英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由于婚后四年,曹声在外求学而没生育,婆婆以曹声四年不生孩子为由,给胡冠英在家乡娶了一房小妾。此事惹恼了曹声,曹声决定与丈夫离婚。1922年底,曹声与丈夫胡冠英解除了婚姻關系。离婚后的曹声继续在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这一变故让饱受包办婚姻之苦的胡适又看到了爱情的希望之火。
曹声离婚后第二年的4月底,正是杭州城春光最明媚时。
在风光怡人的西湖边上,胡适再次见到了自从婚礼上相见后就一直再未谋面的曹声。在杭州一同游玩了几天后。临别胡适为曹声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湖》的白话小诗:“十七年梦想的西湖,不能医我的病,反使我病得更厉害了……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因而舍不得匆匆就离别了。”此诗一语双关,聪明的曹声一下子就感觉到了。那一次的见面,让胡适陷入情网。一个星期后,他再次坐上开往杭州的火车,出现在了烟雨蒙蒙的西湖边上。6月下旬,学校放假,胡适在杭州南山烟霞洞边等来了心中的爱人。
杭州西湖南山的清修寺在烟霞洞的南边,十分幽静。寺里的僧人把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出租给了胡适。在这里胡适与曹声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甜蜜的爱情世界里,让二人忘却晨昏日月。直到那年12月中旬,胡适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南方回到北京。
那一别,竟是他们爱情的结束。
回北京后,胡适才知道他和曹声的情事已闹得满城风雨。妻子江冬秀则手持剪刀逼问。无奈之下,胡适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和曹声的恋情。那时胡适母亲已去世,胡适提出离婚。妻子则以死相逼。夫妻俩天天争吵不断,胡适只好离家搬到西山朋友家中。知情的朋友劝胡适彻底挣脱旧礼教的束缚,同妻子江冬秀离婚,胡适却在那个时候退却了。他害怕那样会让他的名声蒙受损失。
胡适与曹声的这段情缘在北京西山的寒风中渐渐消逝,但曹声却从未放弃过对胡适的关注。1948年底,胡适从北京乘飞机经南京到上海,当时在复旦大学当教授的曹声应邀与胡适共进一顿家乡风味的便饭,席间,曹声曾中肯地规劝胡适一说:“糜哥,你不要跟蒋介石走下去了。”可憾的是,那话没有说到胡适心里去。他还是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曹声则至死都把她对胡适的爱珍藏在心底。
杨林桥,位于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的村口,1965年6月25日,杨林桥被山洪冲毁,曹声捐献了积蓄,重修杨林桥。曹声终身未再嫁人,临终留下遗言,要安葬在杨林桥边的那条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