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钦峰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明清军队在松山激战。松山城破,明军大败,前线总指挥洪承畴不幸被俘,随后押到沈阳。洪承畴是明朝著名将领,万历进士出身,被俘后面无惧色。大骂不止。清军打了大胜仗,上下欢腾,皇太极却显得心事重重。接下来他还要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争夺战。皇太极很欣赏洪承畴的才干,想让他为大清效力,但是心里没底,深知劝降此人绝非易事。
明朝将领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砍头事小,失节事大,大多宁死不降。有个叫张铨誓的明军将领曾经被俘,清军试图劝降,哪知软硬兼施都没用,张铨誓最后绝食而死,临死之前,还望南跪拜。还有个叫张春的人,被俘后誓死不降,皇太极拿他没办法,把他送到破庙关押。此人仍不肯剃发称臣,直至老死庙中。皇太极对这些人既敬佩,又很伤脑筋,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派汉人大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饱学多才,深得皇太极器重。
范文程来到监房,对洪承畴好言相劝,说了一大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今明朝气数已尽……”果不出所料,洪承畴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破口大骂:“你是汉人的叛徒,有什么资格跟我讲话?”桌子拍得震天响,监房年久失修,屋顶上震下一些尘土,不偏不倚,刚好落在他肩上,洪承畴随即低头,细心掸去身上的灰尘。范文程并不生气,微微一笑,继续耐心开导。洪承畴听得不耐烦了,大手一挥。凛然道:“你不必多费口舌,我誓死不降,别无他求,只求速死!”
范文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见皇太极,详细汇报了劝降经过。皇太极大失所望,连连叹息:“既然此人不能为我所用,只好让他为国尽忠了!”范文程却说:“依臣所见,洪承畴其实不想死。如果皇上能亲自走一趟,必能马到成功。”忽然间柳暗花明,皇太极听得半信半疑。无奈爱才心切,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皇太极亲自走入监房,见到洪承畴,马上脱下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他身上,又握着他的手说:“将军受苦了!”洪承畴目瞪口呆。万没料到,满人的皇帝竟有如此风范。他凝视良久,不由得仰天长叹:“罢、罢、罢,果然是真命天子!”扑通跪倒,俯首称臣。
皇太极大喜过望,当日就对洪承畴厚加赏赐,并在宫中大摆宴席庆贺。许多满洲贵族都感到不满,洪承畴不过是个败军之将,皇上对他如此优待,是不是有点儿过头了?皇太极反问道:“我们与明军打仗,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众人道:“这还用问,当然是为了夺取中原,享受荣华富贵。”皇太极哈哈大笑,得意地说:“好比赶路,我们都是瞎子,现在找到一个引路人,我能不高兴吗?”
满洲勇士们只知道抢钱、抢粮、抢地盘。却不知道还要抢人才,事实证明了皇太极的远见卓识。松山战败后,明崇祯皇帝起初以为洪承畴战死,下令全国表彰,并且为他修庙祭祀。没想到“死人”复活,还叛国投敌,把崇祯弄得狼狈不堪。只好把修到半途的庙拆了,军民士气大受打击。洪承畴投降,还极大地瓦解了明朝将领的斗志,对清军后来招降吴三桂,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屡获重用,官至总督、大学士,他率兵东征西讨,攻无不克,为清朝鼎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說到这,肯定会有人觉得奇怪,洪承畴被俘时态度坚决,为何转变得那么快,范文程凭什么断定他不想死呢?皇太极当时也有过同样的疑问,范文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洪承畴本是待死之人,但他连衣服都那么爱惜,何况生命?”小小的尘土,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动作,无意中泄露了洪承畴内心深处的秘密,而这一切,恰好被范文程尽收眼底。
假如不是尘土飞扬,在适当的时候落在适当的地方,假如范文程对此视而不见,没有准确破译它的密码,也许洪承畴就是另一种命运。那么,清朝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恐怕逐鹿中原的步伐也要放缓。如此看来,有些尘埃是无法从历史中拂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