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琴
[摘要]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工作的一种规范,其本身具有经济后果,结合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来论述美国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分析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影响表现。
[关键词]美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202-01
一、“经济后果”理论
“经济后果”来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Stephen Zeff)的《“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他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
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根据“代理人理论”(agency theory)对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理解是,由于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contractual relationship)的集合,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冲突,必须利用会计作为监控各种契约关系履行的手段。因此,会计数据的效用不仅表现为影响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及收益的变动,而且会影响不同利益团体或人士的行为。也就是说,不同利益集团将选择或争取(反对)特定会计方法程序,借以达成自身效用最大化。
二、“经济后果”的历史反映
美国恐怕是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体会最深的国家。如早期铁路业不提折旧,以大量发放现金股利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里,注册会计师们巧妙地运用经验,分别不同的企业,确定采用“恰当”的计价方法与其他准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萧条”年代的到来。30年代的经济危机,充分证明了不当会计准则所可能具有的不良经济后果:1947-1948年,正值美国通货膨胀时期,少数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采用重置成本折旧方法。而是否采用重置成本折旧,将可能影响到税收改革、雇员工资的谈判,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顶住了各方压力,支持历史成本。
三、次贷危机中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一)次贷危机所涉及的公认会计准则。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所涉及的公认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I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SFASI
15——特定债务和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SFASI57——公允价值计量》、《SFASI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关于证券化交易与交易主体的内容有《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0号——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会计》、《财务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第46号(修订)——可变利益主体的合并》;关于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有《SFAS5——或有事项会计》、《FIN45——担保方对担保(包括涉及其他债务的非直接担保)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立场公告第946号特定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的披露》。
(二)次贷危机引发的会计准则争论。回顾公允价值在美国30多年的发展,其计量体系已经日益成熟。而继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立刻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
四、公允价值加剧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价格而非价值。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商品的交换是等价交换,在最初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两种商品要相互比较衡量来决定交换比例,从而获得一定量的一种商品和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之间的对等关系。当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商品表示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即具有了货币形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种交换价格,是自愿进行交易的双方就某项资产或负债达成的公允的市场价格,并非指资产或负债的实际经济价值。
(二)次贷危机下的资产价格已背离其价值。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相离甚远,违背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最底层标的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公司,乃至整个债券市场也都陷入危机,资产价格泡沫随之破灭。
(三)公允价值造成大量的资产减值。美国会计准则157号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按照该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迅速贬值的同时,并未打算出售的持有到期资产也在大规模计提减值。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大幅贬值,按市值入账将取得巨额损失,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最终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垮台。
参考文献:
[1]纪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社会科学辑刊,2007,(6).
[2]郑鑫成,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8,(10).
[3]于永生、汪祥耀,美国新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4]包于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9).
[5]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会计研究,2008(11)学报,2008-11-19.
[6]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7]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价[J].会计研究,2007,(10).
[8]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N].中国证券报,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