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育回归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并明确语文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为此,构设课堂对话活动,把平等对话的机制引进语文课堂。在对话活动中,师生以平等合作的关系进行交流,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放飞思想。
[关键词]对话活动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39-01
曾读过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写过的一首题为《其实有100》的诗,诗中写道:
孩子是由100组成的
孩子有100种语言
100只手
100个念头
100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还有100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100种欢乐
去探索,去发现
100个世界,去发明
100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100、100、再100
但被偷走了99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
不需用手操作,无需用脑行事
只要听,不必说
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
究竟是谁、用怎样的方式偷走了孩子的“99”?那被偷走的到底是什么?该怎样找回孩子被偷走的“99”?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应“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要求教育回归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在此指导思想下,新课改明确了语文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新课程把语文的“人文性”放在了它应有的位置上。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但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该以怎样的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彰显语文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呢?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把学生的思想纳入固定的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前也使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但老师在引导、启发学生时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一定要把学生引到既定的、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上来。学生在讨论某一问题时,老师最后总要进行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只是追求了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作为一种尝试,我构设了课堂对话活动,把平等对话的机制引进语文课堂。“对话活动”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构设,想通过对话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对话活动中,师生以平等合作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错的辨别,只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对话活动能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最大的自由空间,使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放飞思想。
比如在学习《垓下之战》时,我改变了以前先介绍写作背景,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归纳主题这样的套路。而是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我不布置任何预习思考题,不作任何评价或暗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我要求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先查资料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带到课堂对话中来。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我以前讲课从没注意过的。例如,《史记》中的本纪是记载各朝代帝王之事的,而项羽未成帝业,司马迁却为他作本纪,为什么?韩信、萧何、张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谋臣战将都是辅佐刘邦的,项羽这边有著名的谋臣吗?项羽杀了虞姬吗?假如项羽渡过乌江,他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吗?尤其是在“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个问题上,学生展开了精彩的对话,显示出了他们可贵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对话活动”片断:
学生1:项羽武功盖世,勇猛善战,“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后虽陷重围,还对部下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令“汉军皆披靡”,这是何等的气概!真是虽败犹荣,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学生2:“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项羽再是英武盖世,他最后的结局也是以失败告终,失败者总是要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所以,他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悲剧英雄。
学生3: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政治上失利了,但他在人格上、精神上是个胜利者。在鸿门宴上,项羽胸怀坦荡,不乘人之危,不用阴谋诡计,有“西楚霸王”的豪爽直率之气。垓下之战,他虽能苟活,但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他宁愿选择死。他是一个可以打败,但不能打倒的硬汉子!做人就得像项羽这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教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有思想有见地。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4:“我有不同意见。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只能说明他有妇人之仁,有勇无谋,骄傲自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从而错失良机。他入关后,烧杀抢掠,暴虐不仁,失去民心,这都说明项羽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成不了帝业。而刘邦知人善用,团结内部,能屈能伸,所以灭了项羽,一统天下,是个杰出的政治人才。
学生5:我觉得刘邦可以算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但称不上是一个英雄。史书记载,刘邦性格多疑,狡诈多端。在鸿门宴上,骂鲰生,拉拢项伯、杀告密人;在晚年,屠杀大臣,十分残忍。刘邦的成功只能说明他比较有政治手腕,但在人格上没什么光彩。
学生6:但我认为,刘邦知人善任,团结内部,能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入关后,与项羽做的正相反,他与当地的百姓约法三章,保护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深得民心,又一步步抓住时机,由弱变强,成就帝业。这正是要成就大事者必备的素质。
学生7:项羽在政治决策上的确有失误之处,这些失误决定了他成不了一个帝王。但他有个人的人格魅力,能打动人,从他身上我能感受到民
族精神中那种绝不认输的硬气。
老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让老师也大开了眼界。没想到大家会从这么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太让我惊喜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邦、项羽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人去评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论天下谁是英雄”,相信大家心中自有论断!
其实,像这样的课堂对话活动,在每节语文课上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内容随机地展开。比如在学习《祝福》时,学生曾有“是谁逼死了祥林嫂”的对话活动,非常激烈精彩。还有,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曾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活动;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学生曾有“隐居是不是逃避”的对话活动等等。
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对话活动”不是老师课前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讨论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思想交流、碰撞、消解、转化,并走向融合和升华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对话激发学生生命智慧和创造才能的过程。它是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