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可
摘 要:从目前来看,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4101お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调节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供给,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改善劳动力资源的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
1 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
郑州市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务输出,扩大就业领域,逐步形成信息咨询、求职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一条龙”就业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协作,积极开辟劳务输出项目,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异地转岗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在全市开展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主要是向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咨询服务,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洽谈会,提供一批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帮助一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郑州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5521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5.52%,专业技能培训1187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19.79%。截止3月底,全市共举办求职招聘活动58场,参加活动的用人单位3730家,提供就业岗位176127个,10万余人到场参与活动,现场签订就业意向56879人。
1.2 开发途径以转移开发为主
郑州市及下属各县(市)不断开拓先的途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通过组织牵头的方式,以2007年为例,在全市实现转移就业的127514人中,以各县(市)区和各乡(镇)为单位,领导带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重点进行转移就业项目的开发,使14968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2007年,全市各地积极组织各乡村在种植、养殖、制造等方面的人才带领农民在当地承包农田、果园等,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带动当地农民外出转移,先后有25202人通过“乡村能人”带动实现转移就业。此外,郑州市还通过鼓励农民到市区从事餐饮、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使51441人通过经商实现转移就业;并通过鼓励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就地招工吸纳30834人转移就业。
1.3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正逐步深入
从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截止2007年,郑州市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20所,在校生28.9万余人,开设了计算机等60多个专业;市属职业学校中已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8%。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共有地方高校和高职学院13所,在校学生10.04万人。三是成人职业培训广泛开展。2007年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培训农村劳动力33.4万人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1.4万人次),城镇职工17.5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1.2万人次。
2 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开发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随着郑州市劳动力转移逐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市全市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但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另外,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90%集中在农村,且70%以上都是妇女,在郑州市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了60%左右,并且在整个郑州市农村劳动力从业构成中,有5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全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产业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困难,另一方面是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2 被动开发现象普遍
从郑州市目前情况来看,主要采取的是转移开发培训,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这些思想意识在农村不同程度的存在,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障碍。
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办法,甚至各地以强制性的下达指标、任务的形式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劳动保障部门等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使得经费有限且无法落实,面对庞大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培训,培训质量必定大打折扣。在培训中,引导性培训、基地技能性培训、务工人员夜校培训等在内容、形式和专业方面单一、单调,不系统,无法根本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2.3 教育培训质量低下
以“阳光培训”为例,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首先,培训机制利益化。一些培训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着眼于部门利益。其次,培训内容僵化。教学业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主要的常用培训项目较少,且常年不换,培训形式单调。再次,培训时间短期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追求“短、平、快”,短期培训的比重大于中长期培训,其比例略为3∶1∶1。另外,培训构成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堪忧。在引导性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中,引导性培训的比重远远大于技能培训,其比例基本趋于10∶1,比例的失调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技能。最后,学校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存在脱节。
3 加强郑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3.1 理清思路,加强管理
要认识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农民外出打工,简单的劳务输出,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转移。要以培训促进农民转移,让农民结合当地的劳动力需求,掌握一定的技能,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和散乱无序状态;同时,要以转移带动培训,即开展转移培训必须围绕当地的经济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使当地的优势产业一方面不断壮大。
另外,要根据各地区行业特点,由政府统一协调,劳动、教育、农业等各部门参入,加强管理和协作;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拒绝推诿扯皮现象,克服政出多门,无人负责的问题,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3.2 以人为本,积极引导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核心主体是农村居民。发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宣传和强化一些新的思想意识,如投资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学习意识等,另外,要把农民培养为“学习型农民”,要不断整合本地区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政策宣传栏、广播站、阅报栏、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向农民宣传各种新技术,新思想,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抓住核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从根本上来,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源开发还要借助于教育来完成,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类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个出路,但是城市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农村人口,还是要有一部分人留在农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存量的农村人口正在逐渐减少,但是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每年还会大量制造出一部分素质低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部分人也大多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从而历史还会重演,形成恶性循环,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易小芳,肖尚桃,李名家.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7,(10).
[2]@荚莺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析[J].唯实,2008,(8).
[3]@宋述科.试论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信息,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