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婷
摘 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受到了冲击,为了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金融危机,罗列了世界经济史上比较大的金融危机,从它们各自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9902お
在世界经济史上,对全球经济影响比较深刻的三次金融危机:1929年经济大萧条、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面,笔者就这三次危机做以介绍和比较分析。
1 三次危机概况介绍
1.1 30年代大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但随着各国投资需求加大,生产迅速扩大,而人民支付能力却在相对缩小,这一矛盾酝酿着经济危机。在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抛售风,股票价格暴跌。美国股票市场大崩溃拉开了经济危机的序幕,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大萧条带来了严重后果:
(1)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了美国金融业的瘫痪,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信用危机频发,银行随之纷纷倒闭,1931-1932年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
(2)工农业萧条,1932年制造业的开工率由1929年的约80%降到了42%,农业境况更加严重,1929-1933年间农产品价格下跌了54.1%。工农业的下降直接导致美国GDP的下滑,在三年之内,下滑幅度为30%。
(3)危机带来的衰退导致了大量失业者,1929年到1933年失业率由3.2%增加到24.9%。
(4)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整个世界即陷入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幅下降和持续萧条,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整体下跌,国际贸易的不断紧缩,以及金融危机的连续扩散,西方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
凯恩斯认为,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是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导致投资减退的非常厉害,从而引起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又导致了收入崩溃的发生,从而萧条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于萧条这种状况,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而当时联邦政府主张自由经济,认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政府无为而治,所以财政政策软弱无力,甚至提高征税,联邦政府的这种错误的经济政策使得大萧条更加严重。从货币主义的角度分析,经济衰退,积极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然而联邦储备制度却采取了不可思议的紧缩政策:实行高利率,抑制投资;提高贴现率,削减银行清偿能力,当金融危机发生,银行发生挤兑时,银行准备金不足致使银行大量倒闭。因此联邦政府政策失误是危机走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1.2 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3月,泰国几家大型财务公司出现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这时,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手持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对冲基金大举抛售泰铢,泰铢一路下滑,只有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维持泰铢固定汇率力不从心,遂于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随即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场金融危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
这次危机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1)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3)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失业人数增加。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4)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动荡,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投机家利用东南亚国家经济、货币制度上的漏洞进行炒作而导致金融系统崩溃的恶性局面。当然这只是一个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东南亚国家自身的原因,经济的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人才储备使这些国家只能依靠经济发达国家的产能转移发财致富;其次,追求金融过度自由化与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不相适应,资本市场管制不严;最后,在汇率制度上东南亚国家采取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些情况的结合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及不稳定的状况,一旦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或经济政策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东南亚国家制造出极大的影响,果不其然发达国家在外贸和汇率政策上真的出现了波动,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金融危机。
1.3 国际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随后愈演愈烈,华尔街金融巨头一个个倒下,次贷风暴开始波及全球,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至今这场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从目前来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出现衰退,西方多数国家金融机构倒闭,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全球范围内失业率升高,整体经济增长率下滑。
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次贷危机难逃其责。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1)货币政策失误。
2001年以来,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信贷市场的扩张使得美国房地产行业过度扩张,仅2003到2006这3年时间房价涨幅就超过了50%。2004年7月,美国经济一反之前走势而进入加息周期,货币政策转为紧缩,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利率从1%升至2006年6月的5.25%。利率的上升无疑提高了还款成本,对于信用差、收入低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而言形势更加严峻,银行呆账、坏账剧增。
(2)信用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
风险评估机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转给了评级机构。由于评估机构的收入来源依赖于银行,轻松评级可以换取高额利润。最终,一味追逐利润导致大量私人评级机构不愿正视其客户投资中蕴含的风险。
(3)资产证券化过度。
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把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而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又不相搭配,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 三次危机的异同比较
2.1 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后果相似。
虽然造成三者危机的成因各不相同,但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经济衰退,包括生产、投资下滑、失业上升、收入下滑、国际贸易负增长等衰退现象,以美国为首的30年代大萧条使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衰退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美国提供了大量军需物品而大发其财,才使得美国经济状况由亏到赢;东南亚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之后,经济上也遭受了上述的衰退现象。这次经济金融危机直接使多家银行倒闭,对经济、生产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2)解决政策相似。
在面对经济衰退时,除当时胡佛政府外,这些国家都采取了扩张的经济政策。事实上,从前两次的经验上看,罗斯福政府以及东南亚国家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就这次金融危机而言,世界各国政府也采取了双松的经济政策,虽然经济的下滑趋势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种大幅度下滑,对经济的恢复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2.2 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1)范围不同。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范围涉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西欧和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东南亚国家,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俄罗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范围包括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2)持续时间不同。
30年代大萧条从1929年持续到1933年,历时五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5月开始,到1998年末结束,历时1年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何时结束尚未可知。
(3)影响程度不同。
30年代大萧条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就美国而言二战后他才从危机中走出来,而其他国家加上战争不断国家实力大为受损,用了二三十年时间财政争得摆脱了经济危机给他们造成的影响。东南亚金融风暴虽然对亚洲这些国家有不小的冲击力,但由于除日本以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未受影响,他们通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帮助,也加上自身的救助,经过几年时间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我们拭目以待。
(4)成因不同。
30年代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和政策失误所至;国际金融炒家进行恶意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是东南亚国家产业不合理、投资结构失衡、金融监管不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发生。美国过度消费及资产证券化以及评级机构为了赚取自身利益而不顾投资者风险的道德风险,这些都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萎靡和美联储德提息而告终并造成次贷危机,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美国经济的波动必然影响全球经济,于是金融危机在范围内迅速爆发。
参考文献
[1]@陈乐一.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其启示与借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4):1415.
[2]@黄芳泉.东南亚金融危机特点、原因及教训[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4647.
[3]@林雯.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J].金融,2008,(8).
作者简介:
龚敏(1975-),江苏大丰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