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元
摘要: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十分显著,这是自然、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德结果。本文在对城乡贫富差
距产生德原因进行分析德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贫富差距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同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乡贫富差距却日益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在比较低。据统计,2000年增长了2.1%,2001年增长4.2%,2002年增长4.4%,直至2004年,在减免农业税、控制粮食最低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农民收入才增长6.8%。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在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04年为3.20:1,2008年为3.32:1。而且,据李实、岳希明(2004年) 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一些非货币补贴,如城市当中许多人是享受公费医疗的,而农民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城乡收入比率比这个还要大,可能是5,甚至是6。
二、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性
尽管当今农村经济包含多种产业,但是农业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产品属于必须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这意味着,居民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其他物品的消费,用于农产品消费的较少。农产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滞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继而造就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
2.中国农民的特点
(1)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制度,排除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剥夺了农民在城市定居和就业的权力,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村人口城市化被阻止,造成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过大。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土地资源的相对不足对贫富差距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相同数量的土地,劳动力人数过多会降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进而降低工资水平。
(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人口素质不高。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有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我国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率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受教育少、缺乏技能,造成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城镇居民,继而农民工资也低于城镇居民。
(3)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我国农业长期坚持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格局,造成我国农民普遍具有小农经济思想。分散化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温饱型的封闭经济形态,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及转化能力都很薄弱。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势必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政策因素
(1) 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我国政府为实现工业化,强调优先发展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农业为工业服务。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工业发展:压低农产品价格,以剪刀差的形式向工业提供原料,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转移到工业中去,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据国务院农业发展中心1986年的推算,在1953—1978年,剪刀差估计在6000-8000亿元,而1978年,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才不过9000亿元。农业过多地为工业提供积累,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阻滞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不断衰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城乡经济改革力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同。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的直接动力;政策扶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改革源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农村后续改革却没有及时推行,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却持久深入地进行当中,产权制度改革、国企股份制改革和国企治理结构的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另外国家大量投资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相比之下,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科研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机械的技术开发投入却严重不足,使原本已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分配政策。我国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对城乡贫富差距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受教育少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提供的劳动的质量比城镇居民低,实行按劳分配,其收入必然低于城镇居民。另外,由于上述各种历史及现实的原因致使我国农村居民拥有的财富等各种生产要素皆少于城镇居民,按要素分配只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
三、缩小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对策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大发展
我国经济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阶段,财政支出应当向农业倾斜。首先由国家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力量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后是政府必须增加对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入。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大力推广科学用肥、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收入低是造成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 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水平,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政府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好,使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其次在技能培训方面,一是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或多门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成为懂科学用科技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抑制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将其所得汇回农村,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提高了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报酬,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所以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首先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在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其次是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最后是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4.深化土地、金融等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务之急,要抓紧落实好惠及农民的各项土地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全面清理和修订现有有关征地方面的法律条款,将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防止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侵权行为。要严格制止农村基层干部借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之机大量寻租,侵害农民土地权利的各种行为。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应将处置权有条件地赋予农民。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也不失业。与此同时,要大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以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实现收入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财经,2004(3):36
[3]贾小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9).
[4]刘志英,中国城乡差距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喻汇、李录堂,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6(2).
[6]薛俊丽、罗小连,对山西农民收入增长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