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林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规增长,截至2009年6月末,央行宣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1316万亿美元。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只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人民币升值的助推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才是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内因。因此,在解决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问题时应注重解决国内宏观经济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外汇储备储蓄缺口投资缺口人民币升值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出迅速的增长势头,2002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接近3000亿美元大关,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上升到1.53万亿美元,5年时间内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翻了两翻以上,年均增长的速度高达38.5%,并且在2006年10月超过日本稳居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而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又增长了2800多亿美元,超过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5.7%。2009年7月15日,央行宣布,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万亿美元。由于外汇储备按季度公布,从同步披露的月度数据看,其实早在09年4月,外汇储备就已进入“2万亿美元时代”。中国外汇储备如此快速的增长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极为罕见,外汇储备的激增已经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围绕外汇储备激增问题,政府、官员、学者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和探讨。弄清外汇储备规模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和判断外汇储备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
1.从政策、体制角度看。政策、体制在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1994年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经常项目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使我国官方储备中也吸收大量民间储备。二是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国家又实行“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遏制了资本流出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三是国家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逐步开放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使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促使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2.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受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双重影响,国际收支持续出现的双顺差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直接原因。在经常项目方面,中国自1994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经常项目保持持续的顺差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长期以来相对明显促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高,并且带动了大量的跨国投资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二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估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生产成本,有效的提高了中国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2002~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好转趋势,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旺盛,造成中国出口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直接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攀升。在资本项目方面,中国从上世纪90年中期以来,一方面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加上一直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吸引了大量的跨国投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从2001-2007年每年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500亿美元以上,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直接推动了外汇储备规模的提升,而且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主要以出口为导向,外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超过50%,外资企业本身显著的促进了中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的同时也通过技术外溢的方式也带动了内资行业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因此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起到了双重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原因
1.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助推作用。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双顺差,国际上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强烈预期。尽管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常项目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但由于人民币升值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而采取小幅持续的升值造成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非常强烈,从而导致国际套汇资本大量流入,特别是国际热钱和国际游资也纷纷通过虚假贸易和投资将资本转移到国内进行投机活动,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仅没有有效的抑制外汇储备的增加,反而对外汇储备的激增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据显示,2001-2006年,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占外汇储备新增额的56.7%,而这其中就包括数额不菲的国际热钱,即国际性投机资金。这些热钱一方面赌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流入股市、房地产领域进行投机,既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又分享资本市场投机带来的利润。2008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与2806亿美元新增外汇储备相比较,相差1815亿美元。减去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523.88亿美元,疑似热钱为1291.12亿美元。同时,我们注意到,FDI同比增长45.55%.而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却同比下降22.15%。不排除FDI中隐藏有热钱,加上虚假出口贸易中的热钱,估计仅上半年流入热钱在1800亿美元左右。
2.“储蓄缺口”向“投资缺口”的转变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著名的“双缺口模型”表明,贸易逆差意味着国内储蓄的相对不足,贸易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储蓄的相对过剩,或者说意味着国内投资机会的相对不足。同时,如果一国储蓄不能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需要进出口有一个规模相等的赤字予以平衡,这时需要从国外引进资本。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均依靠外国资本的流入使经济持续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从1982年到1993年,我国有多个年份存在经常项目逆差(1985—1986年、1988—1989年和1993年),这表明,在这期间中国国内储蓄并不总能满足国内投资需求,存在“储蓄缺口”,不得不通过引进外资弥补资金缺口。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始变为“投资缺口”。这和同期中国储蓄——投资对比关系是一致的。
实际上,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迁。80年代,中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期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由于从投入到产出之间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不能立刻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产出规模并没有同步增加,储蓄不能满足国内投资的需求。处于投入期的中国经济需要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其中的储蓄缺口由外资弥补。从80年代后期开始,前一阶段大规模的投资逐步形成现实生产能力,产出增加,储蓄增加,中国经济转向产出期。相应地,中国经济的外向形态日益明显,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示范效应”的边际贡献递减及我国特定的外汇管理体制等多因素,我国的资本——劳动比和全要素生产力(TFP)的影响都显著降低。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已摆脱储蓄缺口的约束,投资缺口成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可以说,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中国国内的储蓄——投资对比关系并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积累。
3.“储蓄”和“投资”的结构性矛盾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因而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来弥补国内存在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这是非常 自然 的事情。但自90年代以来,我国 经济 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已经消失。我国在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每年还吸引大量私人净资本流入。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状况,也是双缺口 理论 难以解释的。因为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储蓄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资金的流入可能会挤出国内投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状况?
从国内需求角度分析,们可以看出国内“储蓄”与“投资”存在的内在矛盾是导致大量外资流入的主要内因。首先,国内存在严重的“技术缺口”。汤文仙等(2000)认为双缺口模型很难说明像中国这种“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不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外资大规模流入的原因,为此,引入了“技术缺口”概念,构造了“三缺口模型”。而技术约束主要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收并有效使用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及管理的整体水平低,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平衡,在资金缺口消失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约束,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约束。同时,由于国内总体上低下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使一部分投资不能通过国内储蓄予以实现,只得通过外国资本流入补充。因此,国内存在的技术缺口是外国资本大规模流入的重要需求动因。其次,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存在缺陷。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 问题 ,首先在于一般加 工业 效益低下,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新兴产业需要投资但又受制于资金以外的因素,如,管理经验、技术、设备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需要一个发达、高效的 金融 市场体系。储蓄向投资的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和交易成本或信息成本,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来解决。而在中国 目前 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的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银行不愿意承担过多的风险,不愿承担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面临很多问题,难以完成这样的功能。
在国内储蓄向投资的转变过程不顺畅的条件下,利用外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外资未尝不是有效的途径。中国首先在对外贸易中追求顺差,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积累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后是外部资金以FDI或其他形式流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流出到国外后,在再次流回中国时往往与特定的技术、设备等结合一起,这有助于突破国内产业升级的约束,推动国内投资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单纯地追求贸易顺差还是“迂回”的储蓄——投资转化过程都会造成外汇储备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何帆 , 张斌 . 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5).
[2] 申宏丽 . 技术约束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债务性特征 [J]. 世界经济研究 .2006(7).
[3] 管涛 . 中国国际收支调节应从国内经济入手 [J]. 国际经济评论 .2006(3-4).
[4] 庄芮 .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成因与利弊 [J]. 金融与经济 .2000(3).
[5] 王健 . 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1).
[6] 叶耀明 , 高平平 . 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J]. 上海金融
[7] 姜凌 , 马先仙.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若干问题 [J].《 金融研究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