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影响

2009-07-05 10:02周姗颖
现代经济信息 2009年23期
关键词:物价经济

周姗颖

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且人民银行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保证经济增长。本文的主要内容是4万亿投资对经济及对通胀预期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复苏后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实施、调整的思考。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效果评价通胀预期

自2007年7月次贷危机初见端睨至今,世界经济已经受到重创。在世界有效需求急剧下滑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GDP增速逐季快速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0.6%、10.4%和9%,同比增幅分别减少1.1、2.5和3.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宏观调控面临复杂多变局面。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的总投资达到4万亿人民币。

一、4万亿投资效果分析

(一)顺利实现“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中国经济的同比增速,已经从一季度的6.1%、二季度的7.9%,上升到三季度的8.9%。 在一季度遭遇近年来少有的增速谷底后,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仍在为经济的正增长而努力时,中国经济已经迅速走上回升之路。如此巨大的转变与四万亿的投资是分不开的。

前三季度,在出口同比降幅超过20%、拖累中国经济的不利情况下,33.4%的投资高位增长和15.1%的消费稳健增长,共同拉起了中国经济昂扬上升的龙头。测算显示,前三季度,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来看,投资的确对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扭转下滑趋势、逐步企稳回升,发挥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领域,增幅非常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2.6%,其中铁路投资增幅达到87.5%。民生领 域投资也相当抢眼,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72.9%。

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施,有效稳定并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实现,乃至来年经济的发展,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正是基于一揽子计划取得的明显成效,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后几个月,将全面落实和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更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对逐月向好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利好信号。

(二)房市开始复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前8个月33.05%的增速加快。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73%。今年1月至9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050.4亿元,同比增长17.73%,增幅比1月-8月提高3个百分点。在4万亿投资方案与积极货币政策的共同影响下,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步回升。

2007年末至2008年底,房地产行业呈低迷状态,但是从2009年1月起,房市开始转好。截止至10月,全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从95.76上升至114.88,房地产开发指数也相应的从91.88上升至100.49,房地产开发综合指数也由94.86上升至102.03.受终端需求的拉动,中国房地产投资市场将在2009年下半年实现强势复苏,从而将中国房地产业带入整体复苏的轨道。在四万亿的投资方案和央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房地产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复苏阶段。

(三)产能过剩及通胀预期压力增大

1.产能过剩问题显现。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所缓解,全年“保八”几无悬念,但当前经济中存在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等突出问题。对此,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来看,调结构还是比较重大的问题。调结构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分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基础还不太坚固。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10月份累计达到9.4%,而其销售收入增速8月份才累计达到1.56%,很显然,工业企业中存在很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

2.通货预期压力增大。另一问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显著超越了GDP增速。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过货币政策得到一个比较充分的体现,表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上,已经连续保持在28%到29%这样一个水平。客观来看,高速的广义货币投放量有效地刺激了经济计划的实施,也实现了通货紧缩的逆转,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之后的通胀产生了预期。在全球流动性条件总体十分 宽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货币增长较快,消费和投资需求明显回升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到第四季度会有所增长。

另外,国际热钱再次涌入,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依然维持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使得通胀预期大大增加。有些专家认为尽管CPI、PPI已连续几个月负数运行,很大一部分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从传统的通胀定义和成因上分析,短期内发生通 胀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通胀预期应该未雨绸缪。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来看,杨瑞龙认为还不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目前来看主要是投资,90%以上来自投资拉动贡献,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资,三驾马车中的外贸对GDP还是一个负的贡献率,消费需求这一驾马车虽有明显上扬,不过要实现替代外需还有很长的距离。

从投资的方向来看,以“前一段时间的土地拍卖大都被大型国有企业以很高的价格拿走”为例,刘迎秋认为,这一方面表明,在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给 大企业的贷款多了一点,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业特别是商品房的价格在老百姓的收入还没有足够高的时候,价格却畸高,可能会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和 他的支付能力之间矛盾的加深。

物价从2008年底至2009年7月,物价水平一直是走低趋势,其中最大的降幅最大的是2008年11月的0.8%,但是从2009年8月分开始,物价水平环比增速为正数,随着经济的复苏,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心通货膨胀的危险。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1、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2、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3、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4、飞奔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5、恶性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目前物价并没有正增长,即使明年上半年物价上涨3%,也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物价低的时候,政策应以宽松偏中性转移,而不是宽松向紧缩转移。即使物价增长达到3%到6%之间,也还是应选择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而不应该紧缩。

二、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增速主要是由投资带来的。细分来看,大部分是由国有和国有控股带来的,民间投资、海外投资还有明显差距,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反弹。中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刺激措施一直在推动经济增长,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达7.9%。在全球复苏仍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内地不会结束经济刺激举措。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调控市场。

(1)使民间投资发挥作用。能否通过政府投资有效“撬动”民间投资,使民间资本从政府手中接过保增长的“接力棒”,关系到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也是衡量经济是否真正复苏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当前和下一步的关键之举。

(2)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创新,另寻出路。海外订单的减少,是金融危机传导至国内经济的最直接体现。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出口降幅虽然缩窄,但由于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外需萎缩的局面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这成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创汇型企业不能在全部依赖出口,要创新,从而找到另一条出路。

(3)调整经济结构。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急剧萎缩使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使我们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的任务更加紧迫。“随着形势好转,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过于依赖投资、过于依赖消耗资源等弊端再次暴露。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4) 防止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几点关于防止通货膨胀的意见:

1.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价格监管体制和调节机制

2. 深化外汇、外资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的改革, 加强对外汇外资的调控力度。

3. 在治理方式上, 力争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效应。

4.经济体制的有效改革

总而言之,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密切跟踪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好 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才能一步步将中国经济送入新一轮增长期。

参考文献:

[1]张悦 《“四万亿”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商业环境2009年 第6期.

[2]彭战《“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春季座谈会”》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物价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市场物价
鸟人鸟语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