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教授的封笔著作

2009-07-04 05:03李维青
博览群书 2009年6期
关键词:智力导师心理学

李维青

2009年元旦刚过,我高兴地去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543室见我的导师林崇德教授。手捧着《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我急着翻看正文内容时。听到导师说“封笔著作”,我一下蒙了,在我心目中,林崇德教授永远蒸蒸日上的,怎么就封笔了呢……

读完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我思考万千。现在,我还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片断。

一部娓娓道来的叙事学术著作

“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这是多么专业、学术、深奥的字眼,而书中一开始就让人悦目:

我是在恩师朱智贤教授指导下开始对思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1964年和1965年,朱老指导我四年级的学年论文和五年级的毕业论文《儿童青少年社会概念的发展》,这是我最早对思维心理学的研究;朱老指导我1980年硕士论文与1983年博士论文《儿童青少年运算中思维品质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这是我独立地开始思维心理学的研究。四十多年来,我一直进行着思维心理学的研究,并企图探索基于思维心理学的智力理论

在著作的论述中,时常还有一些情景描述。这让我在阅读中,感到好像进入了一部文学作品。

1991年3月5日恩师朱智贤教授逝世,我写了一副挽联:“师如父胜于父传道终生精心栽培沐春雨;恩似山高于山流芳千古遗志继承慰英灵。”这副挽联体现了恩师与我的关系,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深情和继承学术思想的愿望。……

这种叙事性的写法,让阅读者把深奥的一些理论概念放在一定情景中,读得轻松,理解得自然。

……从1978年起,我的研究涉及了儿童青少年思维和智力的培养,即干预实验问题;谁来培养?教师!……

和我一起进行这项研究的是自己的弟子,先是董奇和申继亮,接着是辛涛、俞国良、邹泓、沃建中、蔡永红和陈英和等,此外还有自己的课题组的成员。……为此,1999年秋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教师继续教育”大会上,我们作为大会特邀代表,向大会递交了研究报告,我们的研究受到了教育部部长的表彰。然而,我们受到启发的不是什么首肯,却是想深入研讨另一课题,即学生智能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关系。

这一类的描述,贯穿全书,概念、原理渗入其中,真是流畅有趣。

一部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

智力问题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神经科学的进展,智力问题更受关注。

虽然中国古代思想中充满着计谋、博弈和智慧,但智力研究的科学实验起源于西方。中国学者大多偏重于介绍西方智力理论,或在西方的智力理论框架下做些实证研究。因此,多年来我国存在着外国智力理论多,而研究的少;一般智力研究的多,创造性智力研究的少;智力量表研究的多,智力理论研究少;智力因素单项研究的多,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合起来研究的少;开发智力研究的多,建构智力理论研究的少。

国际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研究,已经历了雨余年,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西方出现了五大智力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珀金斯的“真”智力、塞西的生态学智力模型以及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等。五大智力理论的提出,对智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但这也只限于从某些侧面对智力进行了阐述,并没有全面揭示智力的实质。

林崇德教授的《我的心理学观》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四十多年来作者在智力理论这一前沿性课题的创造性研究。他融会中外,博大精深,厚古重今,与时俱进。

全书展示给我们,无论是对“恩师”朱智贤,还是其他先贤前辈的观点,导师都是尊敬和崇仰的态度;对当代学者的观点,无论是泰斗大师,还是处子雏凤,导师都是欣赏和支持的态度。正是由于作者博采众长、纳新不吐故的为学思想,才能总揽古今之智慧。

在对待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的态度上,导师采用“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也就是说,对国际智力心理学观点,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因为我们要承认,我国智力研究与外国智力心理学是存在差距的。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对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加以选择。正如著者所言:

所谓选择,意指批评地吸收。中国人与外国人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即特殊性。如果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势必失去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外国智力心理学观点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应加入中国武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国的国情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能推陈出新、有所突破。这样,便是思维和智力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根据著名的英国学术出版集团SAGE Publication的网站最近发布2006年年底的数据,林崇德教授和弟子的一篇文章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六百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居第六位。

这部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必将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也必将在世界心理学有关领域引起反响。

一部方法科学、实证有力的创新指导书

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我体会到了导师多年科研的结晶。林老师率先在我国大面积开展了中小学智力开发和培训,我最喜欢注视的是林崇德教授教学实验基地的全国分布图,密密麻麻。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在林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实验研究,提高了教育质量。这些实验点学校的师生们因此也深深地爱戴着林教授和林教授的团队。《教育的智慧》就是林崇德教授结合自己在中小学的教改实验与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一本教育科学普及读物,多次重印,几十万册的发行量,又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影响着边疆少数民族的教师们……这就是林崇德教授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林崇德教授说:“围绕思维结构,我在理论上研究思维和智力的实质,目的是了解思维结构的内涵;我对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趋势进行行为实验,目的是创建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系统框架;我通过脑认知实验探讨思维和智力的活动特点,目的是揭示认知发展乃至思维结构的脑机制;我在全国大面积地开展了中小学生思维和智力培养研究,目的是理清‘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我把智力(认知)与非智力(非认知)因素视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在‘文革后最早(1983)倡导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实践。”

“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是我对思维和智力从事理论、实验、实践研究的概括。我在理论上研究思维和智力的实质,首先是探索思维的特性、思维的分类或种类、思维和智力的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思维的结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智力理论。”

这是导师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在《我的心理学观》一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林崇德教授对思维和智力及其发展的探索是从行为开始的。整个研究历程,共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围绕儿童的数、形、语言三种能力的发展变化,即针对其数学和语文两种学科能力的特点进行行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自己的思维或智力的“三棱结构”,从思维和智力的目的、进程、材料、品质、监控能力和非智力成分出发,揭示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和智力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最近10年主要围绕国际前沿的课题,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认知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新课题进行系列行为研究。除了从社会层面探讨思维和智力的本质及其机理,还随着当代脑科学的巨大进展从自然层面探索思维和智力脑机制的科学规律。

《我的心理学观》给我们点明,林崇德教授在研究范式上是理论、实证和实践研究并重。“认知——实验——再认知——再实践”,这部著作饱含着丰富的理论思想,也饱含着独具匠心的实证研究。

给林崇德教授当学生是幸运的。读书时,受到严格的教育与训练;毕业后,还常常得到点拨,导师时刻教诲着我们,他会影响我们一生。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8日“辉煌30年纪念特刊”中的名人寄语五人中,选用了林崇德教授的话:“我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者;我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学位制度改革的实践者。我是我国新学位制度确立后的第一个教育学·心理学的博士,也是依靠指导博士研究生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师德标兵称号的一个导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学位制度的推动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3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也由此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今天,我更期盼着我国早日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这个转变关键在于质量。为了质量,我倡导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让我们体会吧。

猜你喜欢
智力导师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欢乐智力谷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