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选秀别丢掉“费厄泼赖”

2009-07-03 16:17
环球时报 2009-07-03
关键词:毒舌附加值苏珊

厉玄武

湖南电视台的娱乐选秀栏目“快乐女生”近来引起争议。在这个考核唱功的选秀栏目里,一位绵羊音、经常忘词、时常走调,被认为“不符合基本演唱水平”的选手曾轶可,居然在一片争议声中过关斩将,进入前15名。这种“优汰劣胜”的反常现象不仅令评委包小柏愤而退场,也引发民间广泛争议。事实上,“曾轶可现象”并非孤立,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娱乐选秀中,类似的“冷门”层出不穷。

中国的娱乐选秀活动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大抵是大陆学台湾地区、日本,台湾地区、日本学欧美,辗转传承,模仿痕迹明显。这原本很正常。问题在于,中国的娱乐选秀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外国“师父”们的很多元素,如海选、真人PK、评委“毒舌”、主持搞怪,可谓亦步亦趋,惟独漏掉了一样———费厄泼赖精神。

费厄泼赖,或者通俗地说是公平竞技,是娱乐选秀活动在国外荧屏从下午档杀到黄金档,如今遍地开花久盛不衰的关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原则,观众们才会一期不落地等在电视机旁,大牌赞助商才会对看上去颇俗气的节目青睐有加,慷慨解囊。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青蛙王子或白雪公主情结,都渴望凭借自己的真本领乌鸦变凤凰。他们既乐于听这样的童话,看这样的场景,更憧憬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那些电视上的成功者一样。而娱乐选秀栏目里的“费厄泼赖”,则让他们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曙光。这让他们坚信,如果自己行,就一定能出头。

为了维护选秀节目的公平形象,许多栏目煞费苦心,如法国TF1电视台的“明星学院”,海选时有上万人参加,而最终进决赛圈的只有18人。每轮PK淘汰都由观众选出“最差选手”2人,再由专家投票淘汰其中一个。专家来自全球,许多都是一线明星。这种让观众和专家互相制约的模式只有一个目的,即维护栏目的公正口碑。

选秀栏目几乎都少不了专家的“毒舌”,但在国外许多招牌选秀栏目中,“毒舌”虽毒,却颇有从善如流之风。参加“英国达人”歌唱选秀的那位苏珊大妈,因穿着土气、造型糟糕,上台伊始便被“毒舌”狂喷,但当她展露天才歌喉后,“毒舌”便立即化作莲舌,不吝赞美之词。名牌选秀节目维护公平性的另一重要做法,就是虽重视人气,但评判结果仍要凭实力说话。前面提到的苏珊大妈尽管成名后人气畅旺,但最终只获得亚军,原因便是“决赛临场发挥不好”。

娱乐选秀节目当然不是仅让大家乐一下,而是讲究附加值的。在这种栏目的出生地,制作者将“费厄泼赖”和实力至上当作最重要的附加值。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这样的附加值,才能长久吸引观众的眼球、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爆炒,也才能凝聚更多的商业赞助,获得更多其他附加值。

毋庸讳言,在中国某些选秀节目中,策划者出于某种目的在筛选中做手脚,这样做短期看似获得不少实惠的“附加值”,但实则让选秀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和吸引力———一个以“梦想成真”为卖点的节目,却让人们看到“梦想成假”。

也许有人会说,娱乐选秀不过是大众文娱活动,无需那么认真。问题在于,大众文娱活动的特点一是大众性,二是草根性。前者决定了有很多双眼睛在看,后者决定了它不是关乎政治、经济全局的大问题。倘若这样一个既不算要害、又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娱乐活动,都无法做到“费厄泼赖”,那么社会和大众又如何敢奢望,在那些更重要、更隐秘的领域里,人们可以仰仗“费厄泼赖”,指望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公正公平的发挥机会呢?

娱乐是小事,也是大事,而娱乐选秀究竟有怎样的“附加值”,则是小中可以见大的事,不能不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猜你喜欢
毒舌附加值苏珊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附加值
爸妈毒舌幸存指南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泛娱乐时代的“毒舌”消费
毒舌有规矩 说话须反思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