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军
摘要:本文论述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点,并探讨了如何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水土流失特点及原因
1.1 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般都位于偏僻的峡谷地区,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原始地貌比较完整,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在移民迁建期间,为了安置移民,需要在安置区进行房屋建设和库区周围交通恢复、安置区道路修建等各种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开挖大量土(石)方工程,致使移民安置区内的原地貌遭受不同程度的开挖扰动、碾压等影响,破坏了原地表植被,形成大量弃土弃渣。同时,由于在搬迁安置过程中特殊的移民心态,环保和水保意识淡漠,在迁移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影响;移民为了生存,需要开垦耕地等,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水库移民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活动即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扰动地貌、破坏植被、弃土弃渣、土地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同于自然侵蚀。
1.2 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特殊的开发建设活动,涉及到农村移民安置、城镇集镇迁建、工业企业迁建、专业项目复改建、水库防护工程和水库库底清理等。与枢纽工程相比,移民工程点多面广,规模不一,涉及行业和部门多;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不同步,设计变更多;移民房屋、企业迁建、道路复改建等单项工程由不同行业部门或企业承建,项目管理形式多样;经费实施政府包干,投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与投资难于控制,因此造成的水土流失非常广泛、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一般移民搬迁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占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总流失量的30%以上,有的高达70%。
1.3 移民前期工作不合理是导致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由于移民前期工作不充分,安置区选址不合理,环境容量分析论证不足,安置人口往往超过了移民环境容量,致使安置区人口密度加大,环境压力加重,移民安置后安置区人均占有资源量下降,环境容量超载。加上移民安置规划中缺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不科学等,造成群众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用,导致水
土流失、资源枯竭和环境质量下降。
1.4 开垦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水电工程建设多在贫困山区,移民主要是农业人口,为了满足移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势必要开垦一定数量的坡耕地,加上移民安置就近后靠,移民只能从相对低海拔向高海拔移动,坡耕地开垦越来越陡,造成了严重的石漠化。
1.5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移民安置的开发建设阶段
水库移民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迁建安置和生产生活两个阶段,迁建安置的开发建设阶段是水土流失的集中发生期,一般占到整个移民水土流失的80~90%。迁建安置中的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道路通讯、电力设施建设、企业迁建等占用丘陵、山冈,不可避免地扰动地面、破坏林草植被、开挖土方,弃土弃渣,乱堆乱放,侵占河道等,由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不够,造成或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移民产生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安置区的生态环境,使地表的保水保土功能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使安置区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造成农民被迫毁林开荒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恶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贫瘠、泥石流、滑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加重,已成为移民返贫和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弃土弃渣堆放在河滩、河岸及支沟内,到了雨季雨量较大时将随径流流人或直接滑人河道,使河道、水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河道的过流能力,对工程区及其下游地区的防洪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协。
3 防治对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变害为利,科学合理地控制安置区水土流失,搞好水库移民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水库移民为契机,把移民安置区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和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移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移民安置工作的发展方向,移民工作地位日益提高,移民安置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库区移民水土保持成为移民安置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是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枢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正确评估水库移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并由此提出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防治对策、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是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1 做好组织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体制,依法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在贯彻实施水库移民水土保持中的责任地位;明确政府、移民工程业主、移民、咨询机构、监督监理机构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进行必要的约束。妥善处理地方政府、业主、移民以及建设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协作。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移民安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监理、监测、评价、验收等制度,使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进行。
3.2 严格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是控制移民水土流失的关键
科学的移民安置规划是搞好移民安置和防止生态破坏的前提,必须强化移民安置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保证其强制性和科学性。在移民生产安置规划中,首先要有水土保持规划篇章,对移民安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对移民迁建中的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作出分析预测、科学规划,提出水土流失责任防治范围和措施体系布局。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编报和审批制度,所有的移民工程都要按照有关规定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或报告,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要求和《水利工程各设计阶段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制指导意见》(水总局科[2005]3号)的规定,做好各阶段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占地与移民规划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有水土保持的内容,并框列其投资;初步设计阶段移民安置(含专项设施迁改建等)应单独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篇章。对于征地和移民数量较大、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的,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应编制水土保持专项报告。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内容和要求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对可能造成重大水土流失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实行水土保持一票否决制;对公路交通等复改建项目的建设,要经多方案比选后确定最佳方案;对原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或重建过程中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工矿企业,要对其做出转产规划。
3.3 提高水库移民相关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
水库移民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村移民,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心态,对环境和水土保持政策了解不够,意识淡薄;参与移民的有关单位目前对移民水土保持的认识还不足,设计意识与理念不到位,还没有把移民水土保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因此要加强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和水土保持的宣传,逐步建立政府、业主、移民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移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环评和水土保持方案,对所有与移民建设项目有利益关系的群体进行水土保持意识的灌输与培养,提高公众的环保和水土保持意识。还应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和监督执法,完善监督执法体系,明确责任,从根本上防止开挖扰动、弃土弃渣、陡坡开垦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3.4 建立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基于移民安置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科学规划移民安置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范围;针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单项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对集镇建设区和农业开发区、专项设施建设区、弃渣场、石料场、土料场等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工程防护措施和生物措防护施相结合,永久防护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在建设区形成防护弃土弃渣的完整挡土墙体系,破面排水体系,道路、堤坝等边坡防护体系,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物防护体系;在农业开发区形成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坡耕地防护体系、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农田防护林体系等,全面防治移民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
3.5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是开展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制约因素,目前在水库移民安置补偿投资概估算中,只在“其他费用”中计列了环保费用,而没有明确的水土保持治理费用,水土保持资金投入缺乏稳定的来源渠道,得不到保障。建议在“其他费用”中单列水土保持治理费用或在“环保费用”中明确水土保持治理费用的计列比例。同时要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农村水利水土保持补偿基金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投资渠道,保证足额、稳定、持续的资金用于移民安置水土保持治理。
3.6 树立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和谐移民安置区
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也给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要把建设生态文明始终贯彻到移民安置工作中,把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放在迁建安置工作的首位,处理好移民安置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移民安居乐业;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等基础支撑作用,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把移民安置区建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