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大报刊可读性之我见

2009-07-02 08:36王兆秋
人大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权威性可读性报刊

王兆秋

全国第十四次省级人大期刊研讨会(西藏会议)上,提高人大报刊的可读性成为与会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长期以来,充斥报刊、特别是人大新闻报刊版面的多是会议程序性报道和反映工作动态的文章,可读性不强。人大新闻如何将读者的阅读心理与人大新闻工作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共振点,增强可读性, 深刻挖掘人大新闻的内涵和主题,将人大新闻写深、写活始终是人大报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如何把握人大报刊的可读性问题略谈己见。

坚持“三贴近”,提高人大报刊可读性

一提到人大报刊,首先就给人以强烈的政治性,可读性比较欠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人们对人大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人大报刊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众所周知,人大工作是新闻宣传的富矿,但怎样才能深入到这座富矿中,挖掘到高品位的矿石,提炼出好产品呢?人大宣传的特点是法律性、政治性、程序性较强。但越如此,越要求我们用生动的、鲜活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人大工作介绍给社会,让社会公众了解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著名报人、曾担任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总编辑,又担任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范敬宜先生在一次讲话中,曾经形象地指出,“人大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笔者理解就是既要从人大工作的角度报道立法、监督等工作,又要善于和读者换位思考,学会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发现人大工作的报道线索,找准人大工作和社会公众心理的结合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人大新闻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者,能不能使读者感兴趣,除了这条新闻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外,更为重要的就是看它是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是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所谓的“民生新闻”。对于人大报刊而言,做大“民生新闻”首先要明确,民生新闻并不是市井新闻,而是要提倡一种“大民生”的概念。笔者认为,人大报刊的民生新闻,应该在坚持“社会利益与群众利益并重”的理念下,善于发掘社会亮点,帮助社会公众提高维权意识,推动政府机关积极作为。这种概念的提出和“公共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打造一个公共的话语平台,让政府和群众在上面唱戏,而“道具”就是媒介发掘的种种鲜活的事例。在视角上,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把“领导视角”与“受众视角”相结合,把“政治话题”转变为“新闻话题”、“百姓话题”;在选题上,注重把人大“工作重点”转化为受众关注的“亮点”、热点,尽量从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角度去捕捉信息,选取题材,寻找角度,提炼主题。在采写和表达上,把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转化为实而细的具体事件、具体人物、标志性的实物、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事例。同时,注重新闻的策划和后续报道,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报道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真正让群众容易理解,看得舒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多年来,人大新闻程序性、动态性的报道居多,概念化、公式化、标签化的新闻语言频繁,深度而生动的报道不足,客观上对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了不小的“杀伤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采访没有贴近生活,搞花架子,走过场;对新闻主题的挖掘欠深入;这样难免会关起门来想点子,“闭门造车”,与实际情况和读者的期待产生较大差距。人大工作丰富生动的实践,是产生人大宣传报道的不竭源泉,唯有迈开双脚,“沉”到人民群众之中,沉入人大监督、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等工作的源头去观察、去思考、去挖掘,在调研中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和洞察力,才能使人大宣传的精品迭出。在这里笔者尤其要提到关于会议新闻的写作,由于人大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国家权力机关经常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要报道,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例会,是法定会议,必须报道。对这类会议的报道,不要以为拿到一套会议材料,不听不看会议中具体的运作过程,就可以写稿了。新闻亮点如战机,稍纵即逝。会议举办方绝对没有材料会在会前或会后提供给记者新闻亮点,唯有记者置身其中,自己去捕捉、去发掘。应在参加会议时全身心投入,悉心聆听和准确记录参会人员的发言内容,并对不理解的术语和内容虚心求教,善于过滤和分析这些庞杂内容中的“真金”。

贴近实际,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实事求是地报道真实情况,不能说空话、套话、大话。要报实情,说真话,善于把应该让人民群众知道的事情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使人大宣传与人民群众零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贴近实际,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发挥人大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人大新闻在对监督工作的报道中就应该围绕监督工作取得的实效进行及时反映,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营造良好的法制舆论环境。

把握政治定位,人大报刊需要“有限”可读性

人大新闻宣传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人大报刊特殊的定位,又要求我们必须在新闻可读性上把握一个“度”。

作为人大的舆论喉舌,人大报刊具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权威性,有关一个城市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人事变动、立法都会由人大表决通过。而人大报刊被授权报道这些内容就表明其本身定位的权威性,人大报刊代表着人大的声音,其权威性不言而喻。二是读者群体方面,人大报刊的读者面涵盖党政高层领导、机关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在提升可读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为各级人大工作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人大工作需创新,各级人大工作的亮点各有不同。有了这个平台,各级人大工作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公民导刊》刊登的《让代表约见成为履职常态》等就为区县人大工作在监督代表履职方面提供了借鉴。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大报刊的权威性和特殊性,不能单纯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降低其本身权威的个性。为了着力突出与都市报刊相比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一是应注重舆论导向的主导性、权威性;二是应强化思想观点、价值观的正确性、深刻性。落实到操作层面,其实就是两条:严肃新闻而非马路新闻、花边新闻,权威言论而非道听途说、肆意渲染。

首先,应站在大局的制高点,审视其指导性,这是新闻媒体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任所决定的。讲大局,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群众利益的大局,而不是某个部门利益的大局。讲指导作用,就是一定要吃透两头,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大制度宣传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人大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人大新闻可读性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指导性、影响力,若失去了指导性,提高可读性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正确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严肃性、程序性与针对性、可读性的关系,突出人大新闻的权威性。如果把实际的宣传效果作为新闻选择的标准,蓄意迎合某种读者心理,就可能偏离人大新闻报刊的正确方向。因为,它非但不能加深读者对人大制度的了解,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大新闻的权威性。而应对真正具有新闻价值,体现人大权威,能抓住读者眼球的报道做大、做足、做透,不单单满足于一事一报,关注新闻所发生的背景和作用,做深层次的解剖。人大报刊的权威报道要做大做强,尤其对重点新闻应根据读者阅读需求进行充分解读。比如,出台一项法规之后,不能单纯报道该项法规,更应把着眼点放在法规对受众的影响上,兼顾报刊的可读性。应学习、比较、借鉴其他大众媒体的报道手法和方式,并充分利用人大报刊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扩大和提高人大报刊的权威性、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

加强人大的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水平,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人大报刊权威性的前提下,通过报道方式上的改进和创新来提高人大报刊的适度可读性,以收最佳的宣传效果。

(作者系重庆公民报刊社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权威性可读性报刊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权威的证成困境及其解决——对《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的评析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更应坚守权威性
“请您回答”2010年第7期答案: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