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讲话
4月10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实施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李克强强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致力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关系,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李克强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明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医药卫生体系和体制机制,到2020年,使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李克强说,今后3年,要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把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李克强还指出,推进五项改革,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切实加强资金监管。
当天,李克强主持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地方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各地同志踊跃发言,对如何实施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李克强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五项重点改革任务抓紧落到实处。
(据4月11、13日《人民日报》)
李克强强调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4月14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部署夏季爱国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国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等出席了会议。会上卫生部部长、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陈竺汇报了近期爱国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发了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疾病防控力度,把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李克强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严密防控手足口病等春夏季节易发的传染病,把群防群控与专业防治结合起来,做好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管工作,加强农村、学校、托幼机构、建设工地、流动人口聚集地等重点地区和场所的疫情监测。要特别关注贫困和脆弱人群、儿童、中小学生、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控,搞好医疗救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李克强指出,新形势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传统,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和造福群众,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搞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加大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城市和村镇卫生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据4月15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会上强调,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政策落实,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的贡献。
张德江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开拓渠道,落实政策,搞好服务,扎扎实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要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力争招聘人数不低于去年。要鼓励和引导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或吸纳高校毕业生。要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应征入伍报效国家。二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力争在4月份全部出台,确保各项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三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等院校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要加快实施毕业生见习计划,认真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会议。
(据4月3日《人民日报》)
文化体制改革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人民日报北京4月16日讯,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这些改革配套政策的出台,为深入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
200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专门制订了税收优惠政策。5年的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修订发布的税收优惠政策总结改革经验,对过去5年行之有效的政策予以保留,并针对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执行期限从今年1月1日起,到2013年12月31日止。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重点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通知》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通知》同时规定,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积极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知》指出,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对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配件免征进口关税。
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通知》规定,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支持技术创新。《通知》明确规定,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据4月17日《人民日报》)
《京华时报》等6家报纸刊载假新闻受查处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讯,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近日印发文件,通报《京华时报》等6种报纸刊载严重失实报道的处理情况。
通报指出,近年来,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不断规范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但是仍有少数报社不负责任地发表有失客观、公正的文章,甚至编造虚假报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现将2008年以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查实处理的《京华时报》等报纸严重虚假失实报道通报如下:
——《京华时报》刊载关于招商银行的虚假报道。2008年9月11日,《京华时报》刊载题为《招行投资永隆浮亏百亿港元》的虚假消息,由于该报记者对香港永隆银行的股价数据采集有误,得出招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错误结论,造成报道严重失实。
——《新快报》转载关于“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的虚假报道。2008年7月31日,广东《新快报》转载题为《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的虚假报道。
——《东方早报》刊载关于所谓六大救市措施的虚假报道。2008年10月14日,上海《东方早报》刊载题为《年底前“政策利好不断货”》的虚假报道。
——《民营经济报》刊载关于哈药集团生产假药的虚假报道。2008年1月21日,广东《民营经济报》刊载题为《哈药停牌风波未平,又被踢爆曾大量生产假药》的虚假报道。
——《青岛早报》、《华西都市报》刊载关于我国舰艇索马里护航的虚假报道。2009年1月18日、19日,山东《青岛早报》、四川《华西都市报》连续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海口”猎“鲨”》等关于我国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虚假文章。
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已责令6家报纸公开道歉,澄清新闻事实,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要求有关报社规范新闻采访活动,加强采编人员教育,严格新闻稿件核实制度,杜绝虚假新闻,并依法对6家报社做出相应的处罚,将编造虚假新闻的人员列入不良从业记录名单,限制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同时,还印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要求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
(据4月15日《文汇报》)
新闻出版总署出台8项措施制止虚假报道
人民日报北京4月16日讯,近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报刊不断出现严重失实报道,个别采编人员炮制虚假新闻,一些报刊转载未经核实的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公信力。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单位采取8项措施,制止虚假报道。
《通知》提出的8项措施包括:
——报刊出版单位要完善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报刊出版单位聘用采编人员之前,必须对拟聘人员进行全面考查,严格审查其从业经历,对存在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一律不得聘用。
——报刊出版单位要规范用工制度,建立健全采编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报刊出版单位要制订采编人员从事采编活动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转载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报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健全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
——报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加强所属报刊的导向管理,严肃查处报刊虚假、失实报道,严肃处理刊载虚假新闻的相关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处理结果。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责令有关报刊公开更正,并视情节轻重依法对报刊做出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对经查实采写虚假、失实报道的记者,要给予警告,并列入不良从业记录名单,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新闻记者证,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情节特别严重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据4月17日《人民日报》)
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3月31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20位评委从初评入围的25项发掘中,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代表2008年我国考古工作杰出成就的十大发现。
它们是: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河南荥阳娘娘寨遗址、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河南新郑胡庄墓地、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据评委介绍,这些考古发现,有的是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等基建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有的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开展的调查发掘,有的是多年考古课题研究的新突破,有的是抢救了濒临破坏的古遗址或古墓葬。其中江苏无锡的阖闾城遗址具有很高的文化涵义,多个商周及春秋战国墓葬、城址因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制而入选,在实施城市重大工程建设时发现的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因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而入选。
(据4月1日《人民日报》)
明长城最新调查数据:总长度8851.8千米
4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明长城调查成果——明长城全长8851.8千米!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发布会。
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调查结果还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 相关遗存1026处。通过本次调查还新发现了与长城有关的各类历史遗迹498处。
据悉,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开始实施“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开展并完成长城资源调查,调查分为明长城、秦汉长城、其他时代长城等3个部分进行。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秦汉长城总长度将有望于明年调查统计出来。 (据4月19日《人民日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最“老”完整硬骨鱼
人民日报北京3月25日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条“梦幻鬼鱼”引起了国际同仁的关注: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鱼乃至有颌脊椎动物化石,为人们勾勒出一幅更加详细的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图谱,进一步填充了硬骨鱼类和其他有颌类之间的形态学鸿沟。
该成果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完成,刊登在3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同期配发述评文章称:朱敏等为解开围绕有颌类分化和硬骨鱼类起源的重重谜团“提供了一条活灵活现的古鱼”。“至关紧要的是,这条鱼代表着人类遥远祖先的一个分支,它不但罕见地被完整保存下来,而且出人意料的古老。”
朱敏告诉记者,在目前生存的脊椎动物中,有颌脊椎动物的种数占99.7%以上,而其中隶属硬骨鱼纲的超过98%。“有颌类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鱼纲的起源与早期分化,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此前发现的化石大都属于距今约3.59亿—4.16亿年的泥盆纪,而且很不完整,研究者往往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经过近20年的努力,课题组于2008年在云南曲靖的志留纪(4.16亿—4.44亿年)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近乎完整的硬骨鱼标本。他们将其命名为“梦幻鬼鱼”,意为一条“来自梦里、拥有原始有颌脊椎动物梦幻特征组合的古鱼”。
“‘梦幻鬼鱼的发现,将最古老的近乎完整的硬骨鱼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800万年。”朱敏说。
(据3月26日《人民日报》)
周公庙遗址发现甲骨文字超2200个
光明日报西安3月27日讯,我国考古学工作者最近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2008年出土的7000多片西周甲骨进行了初步辨认分析,发现有刻辞者700多片,可辨认的文字超过1600个,并首次发现了周文王父亲的名字。周公庙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字超过2200个,是全国8处发现周代甲骨文遗址地点中最多的。
周公庙考古队2008年8月到12月对周公庙遗址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存进行了发掘,发现了8条壕沟遗迹,经过分析,考古人员认为这是商周时期聚落一类新的遗迹。在这个区域内出土了7000多片卜骨,经初步清理,这批卜骨中有刻辞者达700多片,可辨认文字1600多个。考古人员对这些卜甲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拼对、缀合,发现残辞中新字形屡见,内容十分丰富,初步释读可见卜辞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据推断这个名字就是指文王的父亲季历,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最终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已经超过2200个,可以辨识的甲骨文有1600余字。
周公庙大量甲骨文为明确周公庙遗址的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首次发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名字,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据3月28日《光明日报》)
河南新郑发现战国晚期韩王陵
光明日报郑州3月27日讯,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从位于新郑胡庄墓地核心区中发现的两座带封土的战国晚期“中”字形大墓,已经被确认为战国晚期韩国王陵。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国王墓,填补了国内韩王陵的考古空白,在我国陵墓考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说,发掘已证实胡庄墓地的核心是两座带封土的战国晚期“中”字形大墓,从中出土文物经初步去锈,专家已在铜鼎、削、盖弓帽、车辖、鞋底形铜足等100多件铜器上发现刻铭,其中在铜鼎和银扣上发现有“王后”“王后官”“太后”刻铭,在铜戈上发现“左库”等战国时期韩国官署名称,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以夫妇墓为核心的战国时期韩国晚期王陵,其规模之宏大、形制之特殊在国内罕见。
考古发掘证实,战国韩陵的封土形态为“中”字型,与当时齐、赵、楚、燕等国的大型墓有着显著不同。
虽然陵园已很不完整,但是从考古的挖掘仍然可以想象到昔日的豪华。两座装饰豪华、结构极为复杂的大墓周围,环绕着的3条壕沟,各沟相互平行,间距20米左右,南部中央留有较宽的门道。沟间各有一条短沟相互沟通,组成了面积宏大的由两座“中”字形大墓、“中”字形封土、“中”字形封土上建筑、一座拐角形墓旁建筑、3条环壕组成的陵园以及陵区排水和防御体系,这种迹象是国内同期墓葬中首次发现的。 (据3月28日《光明日报》)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
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是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已建成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正在实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6次飞行。
新华社西安4月22日讯,4月15日凌晨发射的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以来,空间姿态良好,星上仪器工作正常。
(据4月16、23日《人民日报》)
“中国遥感卫星六号”成功发射
4月22日10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六号”送入太空。
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据4月23日《人民日报》)
我国首套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研制成功
4月20日,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宣布:我国第一套单精度峰值超过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系统,日前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蔚介绍,超级计算能力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也决定了工程技术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竞争力,是各国激烈竞争的科技制高点。由于通用超级计算投资大、能耗高、算法开发滞后、实际效率低,专用计算机研发成本高、无法成批生产、经济性差,超级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应用受到严重制约。为攻克上述科研瓶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20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与联想集团、曙光公司协同攻关,于今年4月建成了峰值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系统。
在不久前举行的项目评估会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该系统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提炼了众多应用领域计算问题的共性算法特征,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多尺度离散模拟方法,通过算法、软件和硬件结构密切结合的创新设计,提升了实际问题的求解能力,显著降低了成本与能耗。
(据4月21日《人民日报》)
世界数字图书馆正式启用
中国国家图书馆首批精选20种珍贵文献入网
4月21日,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www.worlddigitallibrary.org)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巴黎正式启用。该图书馆是在互联网上以多种语言形式向全球读者免费提供源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始资料。
据介绍,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包罗万象,从图书到各种档案都有,使用者可以用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与西班牙文7种语言查询,按时间、地点、主题和捐助机构等内容提供搜索和浏览服务。
世界数字图书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32个公共团体合作建立,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主导开发。
建立世界数字图书馆,目的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提高网络文化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为教育界和学术界提供文献资源。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能力,推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能参与这一全球共享的文化事业。
迄今,已参与该计划的馆藏与技术合作国家有巴西、英国、中国、埃及、法国、日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南非、伊拉克、以色列、马里、墨西哥、摩洛哥、乌干达、荷兰、卡塔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以及瑞典等国的图书馆及文化机构。
中国国家图书馆积极参与发起了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家图书馆已经跻身于世界拥有数字资源最多的图书馆之一。从4月21日起,国家图书馆精选的首批馆藏20种珍贵文献,包括甲骨文、手稿、敦煌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典籍等,通过世界数字图书馆向全球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据4月22日《人民日报》)
【本栏责任编辑 蒋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