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的魅力

2009-07-01 03:27徐思义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围城赏析

徐思义

摘要:“文化昆仑”钱钟书的《围城》虽被称为“学者小说”,但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围城》的魅力能以两条脉络得以充分地阐释:一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二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围城》 双重魅力 赏析

1947年发表的《围城》是“文化昆仑”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的佳作之一,被称为“新《儒林外史》”,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钱钟书在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也显示了《围城》双重的魅力。

《围城》是钱钟书“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①正如钱钟书在《围城》这部书的序言中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物,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还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特性。”②《围城》中所选择的主要社会环境是有着“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会地”称誉的大都市——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校园。方鸿渐等人物大都出身传统士族家庭,先受中国传统教育后又留学西洋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这种特定的环境和人物使作者有了能够更深邃、更广泛地展开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命运的探究的基础。

《围城》中主要塑造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懦弱、懒散而且虚荣的方鸿渐,欧洲留学四年却换了三所大学,凭兴趣随意听了几门课。为了给亲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遮羞包丑,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回国后最初在“岳丈”的银行做职员,如笼中之鸟,一饮一啄都听命于人,甚是卑微低下。至于和苏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方鸿渐不爱苏小姐,却从来没有明确回绝苏小姐对他的爱意,使苏小姐对他“爱的误会”越来越深。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时,才下决心彻底回绝了苏小姐。无奈由于苏小姐被拒绝后疯狂的报复和唐小姐严格的爱情标准,这段感情夭折了。这时,三闾大学的聘书使方鸿渐还存有一点体面地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讲面子,自视很高的方鸿渐在赴三闾大学的旅途中觉得与李梅亭、顾尔谦这样的宵小之徒为伍简直是“可耻的堕落”。在三闾大学期间他一面对高松年用政客手腕办教育极为反感,一面直到他被解聘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校长派人送来教授聘书。回到上海再度失业后,孙柔嘉要他进自己姑母的工厂做事,他大喊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和方鸿渐同去三闾大学的还有他的“同情兄”赵辛楣。他曾经是苏文纨的追求者,做过孙柔嘉的监护人,又是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学生。赵曾错误地把方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敌意和傲慢无礼的态度。还不惜暗中向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推荐了方鸿渐,想借此把方鸿渐和苏小姐分开。赵辛楣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而且擅长用响亮流利的美国话演讲。赵虽曾强调过自己对苏小姐的心思,却在见到年轻的汪太太以后感觉她和苏小姐相像,于是与汪太太有了似乎超越礼数的交往,但是赵辛楣怎么也没有想到老校长高松年也对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向汪处厚揭发他们的私情,赵辛楣只得仓皇地离开了三闾大学。

三闾大学虽然地处湖南一个偏僻的乡下,但远非一方净土。道貌岸然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这个“老的”科学家找教授的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教学,为的是好控制他们,因而他找的教授,诸如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刘东方等都是些“没有名望的”“并非非有他们不可”的人。他不敢得罪部里的次长,只好让他的伯父汪处厚做了中文系主任;以学校高价买了李梅亭的一箱子西药作为对老朋友的补偿。高校长有怕硬的一面就有欺软的一面。面对涉世不深、没什么身份背景的方鸿渐就大施手段、欺骗压榨,食言降其为副教授,狠狠给了方鸿渐一个下马威。堂堂国立大学的校长就是这样一个心术不正、老奸巨猾、玩弄权术的学术界政客。

韩学愈与方鸿渐算是“校友”吧,一样同是“美国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博士”,但他比方鸿渐“优越”的是他能把他在杂志上所登的广告说成他的“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中的著作”,告诉方鸿渐说克莱登是“很认真严格的学校,虽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学生不容易进”③时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一本正经。“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胆大“艺”更高的说谎本领不仅使韩学愈坐稳了历史系主任的位子,还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为系主任可是薪水比赵辛楣还要高一级。方鸿渐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痛苦,方鸿渐居然一箭双雕地全尝到了。

三闾大学的一群“无毛两足动物”中有“留日派”、“汪派”、“从龙派”等,山头林立。中文系“仕而不优则学”的汪处厚主任,是被从政界排挤到学界的附庸风雅的旧官僚。仗着有个在教育部做次长的侄子豪夺了中文系主任的位置,还精心策划了“像新姨太太”见面礼似的李梅亭的欢迎会。在这种互相拆台、造谣中伤的生活氛围中,正直而又软弱、善良而又玩世不恭的方鸿渐根本无法立足,只有被排挤出来的份儿。这些人格不健全的各色人物虽然各具特点,使钱钟书在讽刺的同时,从这些人物身上更多地体现的是对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的批判。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矛盾。

小说的题目《围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情场也罢,名利场也罢,乃至当时的整个旧中国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围城》中这些人物身上的蜕变人格是在中西文化交会中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在西方文化面前的盲目的崇拜反而加速了传统的国民性与媚外哲学的碰撞,使民族在惰性中又浸染上了西方商业文化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了人格的异化。当时留学现象趋之若鹜,不仅学自然科学的学生要出国,就连专学中国文学的学生也要出国“深造”,因为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就像方鸿渐所说:“现代的留学生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可以摆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了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痞子,非出不可,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们,有抵抗力自卫。”但是,有些出过痘子的人,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教育部派来指导的官员,谈话中每句必言“兄弟在英国的时候”,才疏学浅的曹元朗,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

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校园更为突出。三闾大学就像一个封建大家庭,什么秘密都保不住。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争权夺势、勾心斗角、趋炎附势。人人都热衷“关心”他人的隐私,散布谣言,恶语伤人。在三闾大学这座舞台上,随时可以看到文化这只巨手操纵的痕迹,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和训导的方法,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会时所产生的不协调。“导师制”本来是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实行的一种训导学生的制度。带有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的意味。然而在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和训导长李梅亭的“修正”下,却蒙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难怪赵辛媚要感叹:“不知怎的,外国的一切好东西到中国就没有不走样的。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钱钟书以其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刻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独立自主的历史要求和这一要求在当时无法实现的社会悲剧,描绘出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冲突的环境氛围,揭示了社会文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围城》中将这些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冲撞的畸形产物和灵魂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要改变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旧中国的背景风貌,同时也展现了钱钟书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钱钟书在他的《旧文四篇》里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有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愈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精深的理论研究,加上高超的想象能力,使《围城》中的比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方鸿渐的父亲、“岳丈”来信,都盼其能获得“博士”学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仿佛”之后的一句比喻,把当时的留学观念和留学文凭的巨大“功用”写得十分幽默、含蓄。

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中对《围城》一书有过这样的评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与鲁迅像匕首一样锋利,一触见血的讽刺不同,钱钟书的讽刺更像对准穴位的针灸,扎得深、刺得透。《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的讽刺。

“他(陆子潇)亲戚曾经写给他一封信,这左角印“行政院”的大信封上大书着“陆子潇先生”,就仿佛行政院都要让他正位居中似的。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信封虽然不大,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的。这一封来函、一封去信,轮流在他桌上装点着。大前天早晨,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黑地,陆子潇挽救不及,跳脚痛骂。那位亲戚国而忘家,没来过第二次信;那位朋友外难顾内,一封信也没回过。从此,陆子潇只能写信到行政院去,书桌上的两封信都是去信了。本来书桌上放着朋友间来往的书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钱钟书却能从这点小装点上使陆子潇的虚荣攀附和庸俗浅薄、沽名钓誉,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船走得这样慢,大家一片乡心,正愁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寥寥几句话使留学生们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又盲目媚外的卑怯心态跃然纸上,如在眼前了。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活泼典雅又意味深长,读懂作品字面意思时必定要伴随着同步的思考和领会,《围城》更是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高度和谐的统一。书中作者运用娴熟、高超的语言技巧,极其精密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特定的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作者思想的敏锐和深邃,使他对世态人情省察得清楚而透彻。对那些不同身份的人物心机和拙劣的伪装,用笔如刀,犀利挖苦绝不留情。讽刺幽默,揶揄诙谐,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是钱钟书却把《围城》故事结束的画面定格在了那口古老的“钟”上,由幽默、滑稽、诙谐、尖刻转入深沉,对人生、对人与人的关系发出感喟。钱钟书把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上升为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使《围城》进入到了浑茫沉郁的哲理层次。

注 释::

①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文学评论》,1989年版。

②钱钟书:《<围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③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围城赏析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书画作品赏析
听李健吾谈《围城》
“围城”内外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