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承
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发现,现在的高中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不喜欢语文课与目前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有很大关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课题。什么形式?怎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想,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自编自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高中生正值青春之际,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编自演课本剧,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正好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其实,课本剧一直和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用也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肯定。用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滕·尼卡尔森·纳尔森《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中的理论来审视课本剧,不难发现,课本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性学习,它考验学生的词语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身体动觉能力、音乐能力、评价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张扬个性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等等。
根据本人几次尝试,感觉自编自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自编自演课本剧,内容新奇,能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课本剧的编演,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舞台表演中,大部分是人物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语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自编自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提高的过程。高中语文课本选编的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都塑造了一批经典的人物形象,要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就需要在语言上进行反复斟酌,否则是演不好的。这就为学生使用润色语言文字提供了平台,对语文基础的培养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自编自演课本剧形式新颖,能很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
过去教一篇课文,教师依照教参,全盘照搬,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新颖,学生兴趣自然提高。怎样编,怎样演,谁导演,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还得去学习,掌握。比如一些文言文的教学,倘若按一般的文言文教法,掌握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且开展小组竞赛,学生创作激情、表演欲望、独立创新、合作探究竟识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这既可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互动意识,又可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精神。
再次,自编自演课本剧思维新鲜,能使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自编自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更是一种审美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表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创造的结果进行对照,不断调整,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在自编自演过程中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睿智。特别是编演文言文,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学生可以把文言文改编为不同的版本来表演,这样题材范围扩展了,语言动作丰富了,编演空间增大了,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表演定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
最后,自编自演课本剧表现形式,能让学生对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兴趣
课本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但动作表演在剧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它要求表演者个性化的语言辅以准确的动作、逼真的神态来突出人物性格,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对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要求。在编演过程中学生如能做到这些,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对人物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这就培养了学生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的几十年里,亲自为学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学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学生在晚间进行各种文娱活动。他认为,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促使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领域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自编自演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虽然自编自演课本剧还有很多不好操作的问题,但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与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融为一体,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睿智的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生活的精彩。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涿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