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健
摘 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加强发展、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广西又迎来了一个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热潮。本文拟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探讨来华留学生的中特殊人群——华裔华侨留学生选择到广西留学的成因,希望能对广西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留学教育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化心理 广西留学教育 华裔华侨生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大背景下,汉语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习汉语已成为世界潮流。
与东部城市地区“标准普通话”的语言优势或是其他发达省市的教育高投资,广西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何如今的广西高校留学生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着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2008年广西高校有东盟国家留学生3696人,约占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总量的十分之一。广西的留学教育步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通道。
浓厚的民族情节及其形成的民族归属感。中华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民族性的,一般的人都把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称为文化心理结构。与其他留学生群体相比,华裔华侨留学生有着浓厚的民族情结。据我们了解,有些学生在国内自称为中国人,只有来到中国之后,他们才说自己是“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等。如今在海外,华人节庆盛况空前,中华特色的餐饮、戏曲、武术等大行其道,这些带有浓浓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能让在海外的华裔华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此而产生的是他们对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情结。
早期到海外谋生的华人,都有浓厚的“根”的意识,无论生活在何处,都希望下一代有学习母语的机会,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忘中华文化,他们注重鼓励孩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华人子弟,华裔华侨留学生也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情感,在其内心世界存在或多或少的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文化的认同使作为华人的意识越强,他们来华学习的动因就能越充分的得到体现。我们在访谈中可以常常听到:“没有为什么啊,我是华人,所以我要来学习中文啊。”“因为我是华侨,所以如果我不会说汉语我感到很惭愧。”类似这样在其本人看来是很自然而然的来华原因。
二、语言文化心理因素的主导
在所在国语言政策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第三代、第四代华裔华侨子弟的第一语言往往是所在国的语言而非他们的母语——汉语,在生活中也通常是以所在国语言或所在国官方规定的双语为交际工具。当他们再学习汉语的话,汉语反而成了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既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同时也是他们的母语,因而华裔华侨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心理形成的情况比较复杂。
语言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全面而深刻的,由于华裔华侨子弟在文化心理上已很大程度地依附了所在国语言所代表的语言——文化集团,他们的民族意识相对祖辈已较淡薄,对华文也已陌生。然而,国籍、语言可以改变,但他们与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却是无法改变的,作为华人后裔,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的仍是炎黄子孙的鲜血。尽管已接受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但是民族虚无感和文化边缘人心态也会困扰着他们。反之家庭和华人社区对他们从小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以及那割舍不断的华夏之根,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与认同心理。这种认同心理甚至优于对他们第一语言所代表的语言——文化集团的认同。所以选择来华留学,即使是汉语零起点的华裔华侨学生也多少会与中国文化有相承的关系,他们身上仍保留着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传统,使其在汉语学习中往往还是能够较快地接受汉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三、来华选择地的地域文化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相当一部分祖籍在广西,这样的故园情结会让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较倾向于选择故乡的学府。广西作为中国的第三大侨乡,现在有很多在东盟各国生活的华裔来自广西,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在广西还有很多亲戚,不管是“情结”使然,或是有亲戚维系了异国和中国之间遥远的距离,血缘关系的客观存在,加上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密切联系的纽带作为催化,使得众多华裔华侨选择广西作为留学目的地。
东方国家的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更易于让东方国家的华裔华侨生接受。大多的东盟国处在“中华文化圈”内,因地域和历史渊源,汉文化对部分东盟国社会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文化背景的雷同,使东盟人民在民族心态、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地域接近,文化相似,以及历史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我区来华留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周边的东盟国家。以广西的京族和越南民族为例,二者同属一个民族文化圈,文化习俗等相差不大,故来自越南的华裔华侨生就能很快融入来桂的学习生活中。
华裔华侨生来华刚刚接触华文教育的时候经常会开展文化寻根之旅,他们会去寻访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去切身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进一步地了解、认同、依附中华优秀文化,使他们克服文化震荡症,顺利地度过文化适应期。
四、小结
把握来华留学的华裔华侨生心态,培养新一代对广西有深厚感情的东盟国家中文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学习汉语的热潮在东盟国家不断推动和扩大,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以期在建构留学新产业的同时,也带来最大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兰伯特.双语现象的社会心理[M]∥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彭俊.《华文教育研究》,[博士论文].2004
3.韦锦海.《发挥区位优势,广开生源渠道——“10+1”背景下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的思考(一)》,《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7期
4.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5.王华.《从几则实例看华裔来华留学的动因》,《八桂侨刊》,2005年第5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