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名号略谈

2009-07-01 03:27傅嘉明莫娟娟
文史春秋 2009年5期
关键词:三苏名号苏洵

傅嘉明 莫娟娟

“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时称汴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与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老泉”名号之考辩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家的先人墓茔在故乡的“老翁泉”,苏洵因之以此为号。

南宋郎晔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所附《东坡先生言行》中载:“公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老泉仲子也。”南宋郎晔、吕祖谦收录苏洵文章编集为《老泉先生文集》(十一卷)。学者王应麟的《三字经》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另据《眉山县志》言,老泉即苏洵,其卷五记载清代眉州知州涂长发诗:“老泉晚学收名远,《辨奸论》似蒲牢吼。”

然而,与“三苏”同时代的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等流传下来的文字,却没有人称苏洵为“老泉”的。苏洵去世后,“朝野之士为诔者百三十有三人”。今所存者尚有蒲宗孟《老苏先生祭文》:“先生初时,未学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闭户读书,不知其它。后才数年,连举二科。”另,韩琦《苏员外挽词二首》(见《安阳集》卷四十五)、王珪《挽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明允》(见《华阳集》卷五)、刘攽《挽苏明允二首》(见《彭城集》卷二十二)、陈襄《苏明允府君挽词》(见《古灵集》),以及曾公亮、赵槩、王拱辰、张焘、郑獬、苏颂、张商英、姚辟等人的《老苏先生挽词》等,这些挽词对苏洵有各式各样的称呼,独无称“老泉”者。

此10多年后,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称苏洵为“文安先生”、“眉山处士苏洵”、“苏君”、“老苏”。特别是与苏轼同时且年齿略小的叶梦得(1077—1148)在《石林燕语》卷十云:“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其后辨误之文层出不穷,如元朝王恽《秋涧集》卷九十四《玉堂嘉话》说:“《上清储祥宫碑》墨迹,后书老泉撰。”此碑是苏轼元祐年间所撰,绝非苏洵所撰,但却“书老泉撰”。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九《辩证类》“老泉为子瞻号”条在引述《石林燕语》后云:“尝闻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共一印。而吾友詹二有东坡画竹,下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据此,则老泉又是子瞻号矣,然岂有子犯父号之理?”

明朝娄坚《学古续言》卷二十三《记苏长公二别号》说:“东坡此书古淡遒劲,……又纸尾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印。”明朝黄灿、黄炜《重编嘉佑集纪事》谓亲见苏轼《阳羡帖》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图记。

查阅书籍,北宋时人们一般称苏洵“老苏”,南宋始称“老泉”至今。“老泉”为父之名号,还是子之名号?笔墨官司至今不断,各执一词。笔者从大多学者之说,偏向于“老泉”为苏洵之名号。

“轼”“辙”之名寓意深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苏洵察觉苏轼、苏辙兄弟从小性格相异,为二人分别取名“轼”和“辙”,并作《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上扶手的横木,没有它,不影响车的使用功能,所以对于车来说,轼是外在的、起装饰性作用的东西。辙是车子驶过时碾出的痕迹,它对于车子既无功可言,但也无翻车殃及池鱼之祸,辙可以保全自身。苏洵发现苏轼禀性刚直,锋芒毕露,洒脱不拘,容易为人诟病,招致祸患,所以取名“轼”,希望他像轼之于车一样,有一些外饰的东西,来掩饰他洒脱不羁的本性。苏辙性格冲淡,深沉不露,能远离灾祸,平安一生,苏洵为他取名“辙”,十分符合他的性格。

知子莫若父。苏洵为两个儿子的命名,寄托着一个父亲的希望和担心。而兄弟俩一生的命运恰巧印证了苏洵这段话。苏轼任情率真,嬉笑怒骂皆出于本性自然,毫不虚饰,满腹经纶却又一肚皮不合时宜,晚年更是受党争的牵累,一生功业“苏州、黄州、儋州”。苏辙字子由,性情坦夷,举止不惊,雍容有度,尽管也受党争的影响,遭遇一些坎坷,但总的来说,仕途顺畅,祖上因此受到追封,光耀门楣。

“东坡”名号之由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宋史·苏东坡本传》记载:“(乌台诗案后)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历代学者几乎都认为,这就是“东坡”名号的由来。中学语文课本、教参都持此说,认为这是地缘使然。

然而,历史上,南宋学者洪迈曾有不同看法,他在《容斋随笔》中明确提出:“苏公谪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简而言之,即因情使然。

查考《宋史》和《容斋随笔》,虽有差异,但有一点相同:苏轼是在谪居黄州后才自号“东坡居士”的。《宋史》只记事而不缘情,《容斋随笔》虽缘情而言之不详。

结合史事和白、苏二人的诗文,“东坡”名号由来可概括为结地缘、结天缘、结情缘。苏轼仰慕乐天(白居易字),是内在的原因。

《新唐书》记载:“是时,盗杀武元衡……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在此期间,白居易“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他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其一云:“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长东坡送人,赋得愁》云:“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终日坡前恨离别,漫名长乐是长愁。”以上全是白居易贬谪忠州刺史时所作。白居易被贬忠州,能随遇而安,寄情于草木虫鱼,自有一番闲适乐趣,但其中也有被人诬陷的苦闷。

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因“乌台诗案”文字狱,“以‘指斥乘舆、‘讪谤朝廷而定罪”,受了4个月的牢狱之灾,九死一生,这与白居易被贬忠州何其相似呀!“同是天涯沦落人”,恰巧苏轼在黄州又“筑室于东坡”,真的是天缘巧合,地缘难得。何况苏轼平日就仰慕乐天,《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闲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苏轼到了黄州后,结天缘、结地缘,将仰慕乐天之情和心中郁闷化为一系列的诗文。《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也缘终浅道根深。”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造,遂拜中书舍人。轼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此翁晚节闲适之乐焉。”《赠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苏轼被贬黄州,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现实生活中能与何人说?结天缘,结地缘,结情缘,只能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乐天为知音,也只有“东坡”二字最能体现他在黄州的心境。

猜你喜欢
三苏名号苏洵
阿基与乌龟之全部都一样
苏洵发愤读书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苏老泉大器晚成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