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 日
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今天,热衷于探险和旅行的人不在少数,而在住宿无着的山野丛林,如何能够顺利找到水源、如何取火成为野外生存的首选和必需,本文在此介绍一二。
饮用水的寻找与净化
俗话说:“人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可见水对人的生存有多么重要。没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水从某种程度上讲比食物还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兵远征孤竹国。得胜回师时,正值隆冬季节,河溪干涸、人马饥渴难耐,大军无法行进。大臣隔朋向齐王建议说:“听说蚂蚁夏天居山之阴(北),冬天居山之阳(南)。蚁穴附近必定有水,可令兵分头到山南找蚁穴深掘。”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找到了水,解救了全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各个地区,草木的生长分布、鸟兽虫等的出没活动,常常可以给寻找浅层地下水提供一些线索。
寻找水源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地形地势(地理环境)判断地下水位的高低
山脚下往往会有地下水,低洼处、雨水集中处,以及水库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转弯处外侧的最低处,往下挖掘几米左右就能有水。
2根据气候及地面干湿情况寻找水源
如在炎热的夏季,地面总是非常潮湿,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地面久晒而不干不热的地方地下水位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气上升,凌晨常出现像纱似的薄雾,晚上露水较重,且地面潮湿,说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的隙缝处有白霜时,地下水位也比较高;春季解冻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冻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后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高。
3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寻找水源
生长香蒲、沙柳、马莲、金针(也称黄花)、木芥的地方,水位比较高,水质也较好;生长灰菜、蓬篙、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质不好,苦涩或带铁锈;另外,三角叶杨、梧桐、柳树、盐香柏这些植物只长在有水的地方,在它们下面定能挖出地下水来。
4根据动物、昆虫的活动情现寻找水源
夏天蚊虫聚集,且飞成圆柱形状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蚂蚁、蜗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飞过的路线和衔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鹌鹑傍晚时向水飞,清晨时背水飞;斑鸠群早晚飞向水源,都是判断水源的依据。
5根据天气寻找水源
天空出现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乌黑、带有雷电的积雨云下面,定有雨水或冰雹;在总有浓雾的山谷里定有水源。
6直接从植物中取水
在南方的丛林中,到处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这种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用刀将其从底部迅速砍断,就会有干净的液体从茎中滴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断粮的情况下,可以充饥。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猕猴桃藤、五味子藤等藤本植物,也可从中获取饮用水。另外,在春天树木要发芽之时,还可从烨例、山榆树等乔木的树干及枝条中获取饮用水。
无论多么口渴,都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以防止病菌通过饮水进入体内,这在热带丛林地区尤其重要。如1943年2月,在缅何作战的英国特种部队在丛林中行进300多公里时,因为水的问题,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1/3的队员死亡或患病而不能继续前进,最后英军不得不取消预定的远程渗透作战。
对寻找到的水源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有几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1渗透法
当找到的水源里有漂浮的异物或水质混浊不清时,可在离水源3-5米处向下挖一个大约50-80厘米深、直径约1米的坑,让水从砂、石、土的缝隙中自然渗出,然后,轻轻地将已渗出的水取出,放人盒或壶等存水容器中。
2过滤法
当找到的水源泥沙混浊、有异物漂浮且有微生物或蠕虫及水蛭幼虫等,水源周围的环境又不适宜挖坑时,可找一个塑料袋(质量好、不容易破的)将底部剌些小眼儿,或者用棉制单手套、手帕、袜子、衣袖、裤腿等,也可用一个可乐瓶,去掉瓶底后倒置,再用小刀把瓶盖扎出几个小孔,然后自下向上依次填入2-4厘米厚的无土质干净的细砂、木炭粉、细砂、木炭粉、细砂5-7层,压紧按实,将不清洁的水慢慢倒入自制的简易过滤器中,等过滤器下面有水溢出时,即可用盆或水壶将过滤后的干净水收集起来。如果对过滤后的水质不满意,可制一个简易过滤器将过滤后的水再次进行过滤。
3沉淀法
将所找到的水收集到盆或壶等存水容器中,放入少量的明矾或木棉枝叶(捣烂)、仙人掌(捣烂)、榆树皮(捣烂),在水中搅匀后沉淀30分钟,轻轻舀起上层的清水,不要搅起已沉淀的浊物,这样便能得到较为干净的水了。
另外,在饮水紧缺的情况下,不要为一时口渴而狂饮,因为身体会将吸收后多余的水份排泄掉,这样就会白白浪费很多的水。如果一次只喝一两口,然后含大口慢慢咽下过一会儿感觉到口渴时再喝一口慢慢地咽下,这样重复饮水,既可使身体将喝下去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决口舌咽喉的干燥。一标准水壶水量,运用正确的饮水方法,可使一个人在运动中坚持6-8小时,甚至更长些。
取火
1如何获取火种
煮烤食物需要火,宿营取暖需要火。发求救信号也需要火。因而,野外生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取火的能力。如何在野外生火呢?
火柴在野外生活中是不可缺少拘必需品,当一个人迷失了方向或来不及在天黑之前到达宿营地时,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帮助人摆脱困晓,甚至挽救生命。
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打火机,仍有很多办法取火。无论是用何种方法,首先要准备引火物。森林中的杂草、落叶、鸟巢、鼠窝、针叶松的干果、松树的树脂、羽毛、干了的动物烘便和苔藓,以及布头、棉花等等都可以。
可用放大镜(凸透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
如果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或瞄准镜、照相机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这样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另外,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击石取火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作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
2篝火
燃点篝火应选择背风的地方,巨离帐篷不得近于1-2米,以避火灾。如果必须在湿地或雪地生火时,要先用石头或木头垫地。
燃点篝火最好的材料是桦树皮。桦树皮的含油量达20%-30%,在雨中仍可燃烧。腐木、棕榈叶、枯草、松针、地衣、干畜粪等也都是引火的好材料。
篝火通常有以下几种:
密林篝火横放一根较粗的圆木,上面斜搭几根较细的干木头,一面烧一面挪动。适用于冬季无遮棚的露营;
星形篝火把5-10根圆木的一头并拢如星形,从中心点燃,然后一面烧一面把圆木向里推。这种篝火热量很大,甚至几个人可围绕着它在雪地上睡觉;
长条形篝火用两段约为人体长的圆木顺风叠放,边上打人湿木楔,防止圆木滑落。两木之间加撑子,留出空隙,以利燃烧。这种篝火燃烧时间较长,几乎无须调整,适于冬季露营时取暖;
为煮烤食物应燃小篝火,夜间取暖的篝火可以燃烧得大一些,且需储备较多的燃料。因此在选择宿营地时,应考虑这一点。撤离时,应将篝火彻底熄灭,特别是林区和草原,以免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