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 贾易飞
1942年3月至1945年1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在缅甸与美、英军联合对日军进行了一系列作战。中国第5/6/66军、第11/20集团军共计约30万人参战,日军参战兵力约为10万人。中国军队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使日军伤亡4.8万人。国民党远征军人缅作战的胜利,不仅打通了印度至中国的战略运输线,使中国正面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还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盟军。奠定了盟军在缅甸的胜利基础。这一作战,尽管代价很大,但却是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不多的胜仗之一。
入缅作战背景及双方企图
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拯救其大陆政策的失败,寻求一条摆脱侵华战争困境的出路。攻占马来西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是日军计划发动的四大战役。入侵缅甸是其中最后一战。1942年3月8日上午,日军攻陷仰光,这标志着缅甸防御战第一阶段的结束,日军切断了美国援华物资的人口,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英军被动防守,处于极端困难境地。英军开始积极要求中国远征军人缅参战。历史上习惯将缅甸防御战期间人缅援英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与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和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同远征军,统称为中国远征军。
国民党远征军企图:第一阶段:1942年2-6月,与英军在缅甸联合抗日,维护滇缅通道的畅通。参战兵力:第5军、第6军、第66军,总兵力约10万人。第二阶段:1943年春-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x部队)负责缅北方向作战,主要任务是打通中印公路。主要参战部队是:新1军、新6军,美军5307支队。中国远征军(Y部队)负责滇西方向作战。主要任务是收复失地,使日军陷入两线作战境地,配合中国驻印军作战。主要参战部队是: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直属第8军,总兵力约16万人。
日军企图:进占缅甸,获取缅甸战略物资,同时切断向中国输送物资的国际通道。参战兵力:日军第15军。
惨烈作战经过
第一阶段:中国远征军入缅初战失利,损兵折将,撤往印度(1942年2-6月)
第一阶段远征军进行了同古保卫战、奔袭仁安羌等几个主要战役。
同古保卫战。3月8日,第5军之第200师奉命抵同古,接替英军防务并掩护其撤退,与北进中的日军第55师团发生激烈前哨战,日军陷入远征军之埋伏,被打得向公路两侧落荒而逃。3月20日,开始了同古保卫战。由于英国驻缅空军已全部被摧毁,使日军能发动步炮空的联合进攻,第200师官兵顽强抵抗,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日军坦克展开搏斗,战斗极为激烈,双方伤亡惨重。24日,日军第55师团占领同古机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远征军毫无惧色,坚守阵地,决心与同古共存亡。25日拂晓,敌人从西至北面猛攻同古,26日敌又有第56师团赶到增援,远征军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艰苦奋战中,远征军的联络和给养均被切断,第200师被迫于29日撤至叶达西集中待命。12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虽以远征军的撤退为结束,但给敌以重大杀伤,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奔袭仁安羌。第5军的第200师、新编22师、第96师按计划于4月11日抵平满纳,准备与日军会战。不料,西路英军已退至仁安羌以北,东路的暂编55师也失去联络,使第5军阵地突出,有被东西之敌围歼的危险,远征军遂放弃平满纳会战计划。平满纳于20日陷落。
西路日军第33师团,4月1日突破英军阵地,进占普罗美后继续北进,英第1集团军虽进行抵抗,却不能阻敌前进,16日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远征军新38师113团在孙立人将军的带领下驰援,经2日激战击溃敌主力,克复仁安羌。然而,日军第56师团于4月29日占领腊戍,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一部北进,攻陷八莫、密支那后,长驱直入,5月5日抵滇缅路要点——惠通桥西岸,与中国守军隔怒江相对峙;10日,敌攻陷云南省腾冲,中国守军预备第2师及第88师分由惠通桥的上下游渡江,23日重创敌人;敌军大举增援,中国军队于31日改取守势,预备第2师进入敌后游击,其余撤回东岸,6月6日战斗终止。
滇缅第一阶段之战,日军作了周密的计划安排,推进极为迅速。而中国军队协助英军仓促应战,没有具体协同计划,并且指挥各异,使作战始终陷于被动。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虽奋勇作战,给敌以严重打击,但难以挽回危局,以失败告终。
第二阶段:中国军队缅北、滇西对进攻击,打通中印公路,异域扬威(1943年春-1945年1月)
1943年春,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的计划正式展开,作战分为缅北与滇西两个方向,担任缅北方向作战的是中国驻印军(x部队),担任滇西方向作战的是中国远征军(Y部队)。
缅北方向:1942年12月,中美英三国经过多次商讨,制定了1943年春发动缅甸攻势的行动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根据该计划,国民党军参战的部队有中国驻印军新军和新6军。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攻击路线是经胡康河谷夺取孟拱、密支那、八莫,这一反攻路线也是中印公路的修筑路线。缅北方向作战主要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等地展开。
胡康河谷地区。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与日军首战在胡康河谷展开。在于邦:新38师与日军展开包围与反包围,战况激烈,最终于12月21日攻克于邦。1944年3月5日,日军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的核心据点孟关被新22师一举攻克。同时,为配合新22师作战,孙立人师长指挥新38师113团急行军两昼夜,对瓦鲁班之敌形成合围,经多日激战,3月9日晨,第113团第2营讲抵瓦鲁班。胡康河谷至此完全为中国驻印军掌握,号称常胜师团的日军第18师团遭受重创,屡战屡败,已溃不成军。
孟拱河谷地区。胡康河谷战后,为挽回败局,日军急调第53、第56、第2师团各1个联队前往缅北,补充第18师团,第18师团在孟拱河谷一带布防。新1军决定由廖耀湘的新22师攻打加迈,由孙立人的新38师攻打孟拱。加迈地区有日军3个联队兵力,共约7000余人,主力在索卡道,余部位于加迈。廖耀湘决定由第65团迂回至索卡道日军后方,截断其退路。师主力和坦克营从正面向敌进攻。第65团经过7昼夜艰难跋涉,到达预定位置,切断日军退路,第18师团大部被新22师包围于索卡道地区,后被全歼。而此时日军援兵正在向孟拱、加迈方向推进。在取得史迪威同意下,孙立人决定兵分3路直取加迈城,以112团为奇兵,在加迈与孟拱之间迂回,切断由孟拱向加迈增援日军;以114团为伏兵,截断孟拱日军的退路;以113团为正兵,直取加迈。第112团团长陈鸣人由
于成功组织了截路之战被称为“拦路虎”。攻占加迈后,新38师继续夺占了孟拱。通过孟拱河谷作战,缅北战场主动权落入国民党军手中。
密支那地区。此时,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认为,开辟缅北第二战场的时机已经成熟。1944年4月中下旬,正当新22师和新38师沿库芒山南下迫进加迈之际,史迪威总指挥命令,组成中美混合突击支队长途奔袭密支那。
混合突击支队分为两个纵队:第1纵队(K纵队)和第2纵队(H纵队)。K纵队和H纵队在孟关东南约50公里的大克里地区集结并补充粮弹,随即秘密出发,深入敌后,向10多公里之外的密支那进行长途奔袭。预定5月12日到达密支那城郊,奇袭密支那机场。
5月17日凌晨I时,中美混合突击支队H纵队在空军支援下,向密支那西机场发动突袭。第150团以第1、3两个营从两翼夹攻,直到逼近机场,日军才仓皇抵抗。第3营首先攻进并控制了密支那西机场。H纵队指挥官向后方发出电报,通知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可以在机场降落。大批C-9运输机由战斗机护航,运载新30师第89团第2、3营在机场降落,奔袭密支那获得成功。尔后,中美联军与日军在密支那城郊和城中展开一系列激战,于8月5日完全攻占密支那。
滇西方向:主要战役包括松山、腾冲等战役。
松山攻坚战。此战是第11集团军的一场恶仗。1942年,日军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在松山主峰及其周围各高地建成了坚固的堡垒群据点。中国远征军最初不知在此荒山上有日军的坚固防御阵地,因而用兵较少,初期攻击徒劳无功。
7月2日,第8军接替围攻松山的任务,至7月23日,连续发动4次大规模攻势,各攻击部队伤亡过半,战斗力大大削弱。日军在松山地区的防御体系以松山主峰子高地的主堡为核心阵地。第8军军长何绍周根据5次围攻获得的经验教训,决定用挖掘坑道实施爆破的战法攻克子高地的堡垒。在坑道作业未完成之前,先将子高地周围的诸高地及大寨一一拿下,形成围攻子高地的有利态势。8月3-7日,第8军各部发动了旨在扫清子高地外围障碍的第6次攻势。第8军6次围攻松山,付出了重大牺牲,终于扫清了向松山主峰子高地的冲击道路。8月19日,工兵完成了爆破松山的准备,第8军决定于20日采取佯攻诱敌增援松山,尔后利用大爆破消灭日军的战术手段。
8月20日拂晓,第8军各部队按计划开始行动。荣誉1师第3团对子高地进行猛攻,以吸引其它据点的敌军向子高地增援。在达到预期胡目的后,上午9时,攻击部队撤到爆破威力圈外。9时15分,荣誉1师第3团攻击部队刚刚撤到安全地带,第8军军长何绍周下令起爆。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子高地山顶2/3被破坏,敌军堡垒被彻底摧毁。
腾冲战役。腾冲是日军在滇西最大和最坚固的据点,有着严密的防御体系。因此第20集团军总司令部决定采取陆、空军协同作战的战法攻击腾冲:第一步以重型轰炸机对敌工事进行轰炸,最大限度地加以破坏敌工事;第二步以轻重轰炸机实行俯冲轰炸扫射,并为炮兵指示目标,进一步摧毁敌工事;第三步以步兵攻击前进,以战斗机在空中掩护,炮兵延伸射击,尽可能减少步兵的伤亡。
1942年8月30日,第20集团军攻城1个月,但攻占的地区尚未过半。此时,日军第33军正在纠集兵力准备反扑。侦悉日军的意图后,蒋介石发电督促中国远征军:“国军名誉浮沉即在今日。”尔后,腾冲守敌在第20集团军占压倒优势兵力的连日猛攻下,大部分非死即伤,抵抗逐渐减弱。12日,日军守备队长率残敌逃窜,被阻截回城,13日率部进行自杀性反扑,被全歼。14日,第20集团军收复腾冲。
腾冲战役后,日军第56师团在龙陵、芒市持久抵抗。远征军自10月29日以步炮空紧密协同作战,对日军构成三面包围态势,经5昼夜激战,11月3日晨克复龙陵,11月20日克复芒市,12月1日攻占遮放。12月26日,第11集团军分别向畹町之西北、东南、南方攻击,经25个昼夜激战,击退敌之袭击,1945年1月19日收复畹町。尔后分途追击敌人,所向披靡,27日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于芒友,中印公路随之打通。
中国远征军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战胜了极其恶劣的气候和艰险的地理环境,歼灭了日军的2个师团大部和另2个师团一部,牵制了日军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场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