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文
5月份美国个人的储蓄率已经达到6.9%,而2008年全年平均储蓄率是3.2%,2006年是0.6%。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外一些人士的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出口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以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消费,如果美国人开始节省,中国经济就会走下坡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7%的储蓄率是否标志着美国人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改变呢?笔者的看法是否定的。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是相对的,只是经济衰退和信用条件恶化的必然伴随物。随着经济的复苏,储蓄率还会重新走低。据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达到6.9%,为15年来最高水平。但这种变化,不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教育”,也不是因为美国人主观上想改变消费习惯,而是因为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第一,股市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总市值缩水大致一半,因此居民的钱投资股市显然减少;第二,房地产总值一年来下降了2.4%,因此今年一季度房主们的房产比例由一年前的42.9%下降到41.4%,为1945年以来最低水平。第三,2008年底美国居民房贷、车贷和信用卡债务余额总计达到13.8万亿美元,比2000年底差不多翻一番。在当前金融条件下,借新债还旧债显然很难。第四,失业率已逼近10%大关,而且还将继续上升。在此情况下,存款是比较安全的选择。目前6.9%的储蓄率并不算高。很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到2010年上半年,接近或达到10%左右。
但这些条件会变化。随着经济情况好转,股市和房市总值回升,信贷环境改善,失业下降,居民会将更多的钱投入股市、房市和消费,储蓄率便会下降。这一规律在美国历次衰退中反复发生。至于下降多快,要看具体情况。不过,经济回升后,近几年近乎零储蓄率的情况预计很难重现,储蓄率达到一位数的可能性比较大。
不要以为经过金融危机,美国人就变成储蓄型了。美国政府虽然嘴上讲要美国人提高储蓄率,但它未必真的期望一个储蓄率很高的美国。经济的回升需要投资,投资的回升需要消费需求。如果老百姓把10%存到银行里,美国经济模式将难以想象。
存钱多了,花钱少了,肯定对国际贸易有影响。但历史表明影响很有限。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储蓄率曾在10%左右,90年代初在7%左右。都比现在高。但那时的美国储蓄率水平,并没有明显影响到美国从全球、特别是从中国的进口增长。影响进口的是经济衰退,而不是储蓄率。
反思我国出口大幅下降以前的情景,2002-2007年对美国出口年均增长25%以上,却并未给我国经济带来可持续增长。服装、鞋、家具、玩具等已经占到美国市场40%至70%。增长已经走到尽头。而且这些在我国对美出口中已不是主体。尽管靠加工贸易的机电、电子信息、通讯等产品成了主体,可其大幅增长的余地很小。即便美国重现超前消费,而且很有可能发生,也很难给我国经济带来可持续增长。
更需要关注的是,即使美国经济今后稳定复苏,储蓄率重新下降,也不一定意味着我国出口机会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结构将经历深刻调整,而且已经开始。新的增长点很可能是基础设施、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教育和医疗。我国产业能否在美国市场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是比储蓄率更值得关心的问题。
还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后它同美国市场的关联度可能会越来越低。这是因为我国也在进行深刻的产业结构改革。新的增长点如基础设施,新能源、环境、国民经济装备的现代化、社会保障等,都需要我们把更多的动力放在国内需求上。美国储蓄率低未必是好事,储蓄率提高也未必是坏事。与其十分重视美国储蓄率的变化,不如更加重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今后对美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路子。▲(作者是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